【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0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恆春古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6-25 13:45:5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2-6-27 21:32 編輯

恆春古城

 

恆春位於屏東縣的最南端也是台灣的最南端的鄉鎮,古時恆春稱為瑯嶠,客家人叫壟勾。

 

清朝同治年間發生了牡丹社事件,日本派軍侵略恆春,當時駐台巡撫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修築城牆,以扺敵人入侵,並在瑯嶠設縣府,這是屏東最早的縣治。

 

平時沈葆楨經常到城門四週巡視走訪,當他在瑯嶠的這些時日看到廣大的田園物產豐富,以及漁牧業的發達,氣溫常年溫和,秋冬依然林木茂盛,美景如畫,四季有如春,因此改名為恆春,這就是恆春的由來。



恆春半島位置圖

 


恆春古城繪圖


今天台灣唯一保留四個城門和部份城牆的恆春縣城,起建於清光緒1年(1875),至1879年落成。
 
它有東南西北4門,周長880丈;1988年測量顯示,共長2550公尺。

--------------------------------------------------------------------------------

                                   
歷史背景。

恆春古名「瑯嶠」或「琅嶠」,為排灣族語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
 
指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的地區。
 
「瑯嶠」是地名,也是當地原住民的族名,瑯十八社就是指恆春地區的原住民部落。
 
荷人据台時,恆春仍未受教化,鄭成功曾派兵登陸車城一帶,剿討土蕃。
 
清朝因林爽文事件將恆春列為禁墾地,不准漢人移居瑯嶠。
 
一直到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受牡丹事件衝擊,清廷開始重視海防,體認台灣南端毫無防禦,並為利開山撫蕃,遂奏准在此立縣建城。

 


恆春古城東門解說圖


恆春建城緣由。

緣於同治十年有琉球宮古島商船遇颱風漂流到八瑤灣(滿州鄉九棚一帶),六十六人在牡丹上岸,因言語不通,致遭誤殺,僅十二人為漢人所救。
 
隔年又有四名日商因船難經過車城附近,也被排灣族掠殺。
 
日本覬覦已久,為二事向清廷交涉未果,於十三年以懲兇為名率軍由車城鄉射寮村登陸(位龜山與大坪頂間的西海岸,目前海洋博物館現址)。
 
初遭抵抗,迨被攻破石門天險,直搗原住民部落,大肆殺害山胞。後經英領事出面調停,遂與日本簽定和約,賠償軍費及難民而平息。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認清海疆防禦的重要,派沈保楨來台巡視,發覺恆春半島全無設防,即奏請清廷在恆春治縣,構築城池,一以防禦外侮,二來劃定漢人與蕃民活動範圍,以利屯墾撫蕃。
 
其奏摺中所指的猴洞就是恆春城現址,尚留遺跡可尋。恆春城在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正式興建,歷五年方告竣工。

 


恆春古城東門城外


東門,清朝時為恆春縣至卑南必經之路,今則為往滿州的重要通道。
 
登東門城則虎頭山、三台山、龍鑾山等有關恆春城風水的守護山可一覽無遺。
 
東門與南門的門匾上刻「清光緒元年季秋月建」,可見証奠基建城年月。
 
東門不但有城門,城樓還保留一段城牆延伸到三台山下的北門。
 
祇可惜整建時遷就道路切斷城牆。在厚實的城牆外,還可在養鴨水塘覓得護城河殘跡,頗具古意。
 
昔日東門是通往卑南的必經之道,登上城樓遠眺,赤牛嶺、龍鑾潭名勝、鎮內風光歷歷在目。

 

 


恆春古城東門


城上之「女垣」,又稱「女牆」(或城垛),為城牆上的突出物,不僅使單調的城牆更具造型,還有實質防衛功能。
 
恆春縣的雉蝶主要以閩南磚砌成。
 
現今所見城垛多是民國七十九年後整修重建。


 


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


自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正式立縣建城迄今已有130年歷史。
 
雖歷經天災地變、戰爭洗禮、改朝換代或發展壓力而物換星移,古城文物設施大都傾圯湮滅。
 
而四城門倖能保存下來,不僅為歷史作見證,為最佳鄉土教材,恆春也成為屏東發展觀光的文化重鎮。

 

 


恆春古城東門砲口


砲台古稱「馬面」,是城牆凸出的部分,上方可置戰棚或大砲。
 
恆春縣城各城門間均有一座砲台,以卵石疊砌,中腹填土。
 
砲台上置有大砲四門,兩門朝前,另兩門各分左右斜四十五度向前;砲口基座則鋪設花崗石,以承受炮火的後座力
 


恆春古城東門城台


恆春為縣城,有四門。城門又分城台,上造城樓,下開門洞。
 
城台上半部以磚砌成;下半部近城牆部位以礫石疊砌咾咕灰漿填縫;近門洞部分似磚砌築,底部以花崗石鋪底。


 


恆春古城東門


恆春城樓的架構早已傾圯,南門是近年經考證重建,惟其造型與原樣差別極大。
 
其屋頂形式為「單簷歇山單脊燕尾」,尾瓦為一般板瓦。
 
恆春城樓含「亭仔腳」(又稱「抱廈」或「軒」),適合當地炎熱的氣候,此為本城特殊之處。 



恆春古城東門重修的城樓
去年又被颱風吹壞了


古城風水觀。


根據「恆春縣志」所載,當年督辦築城者對堪輿頗有研究,其選定的縣城位置地形為三台山在縣之東北一里處,是中央山脈餘脈尾端之山頭,是為玄武,作為主山。
 
城南六里的龍鑾山,居左為青龍;虎頭山正對縣城北門為白虎。
 
西平山位西南五里,如一字平案,正居縣前為縣城朱雀。
 
所指的西平山就是觀夕陽晚霞的關山。
 
縣城由四靈護衛,唯西北方稍有空隙,則以遠處的龜山作屏障,猴洞山恰為城內龍脈所在。
 
走入恆春城不妨環顧一下四周的山頭,想像四方庇祐的地理架勢,確實有番道理。
 
風水觀念在中國傳統社會-向為官民所重視。
 
築城是大事,擇址就更富學問與玄機了。

 


恆春古城東門旁重修的馬道


 


恆春古城西門


城內導遊。
 
一般遊客可選由西門做為起點,作古城巡禮。
 
也就是從屏鵝公路左轉入恆春鎮中山路,走到底就可看見西門。
 
西門一帶商店民宅聚集,出入頻繁,也因此躲過「整修」的命運,保留住原本的建材及質樸風貌。
 
進入西門後就是舊市場,此處是當年最繁華的老街,目前的長排二層磚造洋樓也是具有歷史的民宅,保留最豐富的生活文化。最道地的恆春小吃就在舊市場一帶。


 


恆春古城西門旁已傾頹的跑馬坡道


古城規模與形制。


恆春城周圍長八百八十丈,牆基厚兩丈,面牆高一丈六。
 
依縣城的規模與格局建造,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各以所向命名,南門又稱「明都門」。
 
各城門之間並有窩舖八間,城門上各有砲台四具,二面向正前,另二分左右45度方位。
 
外皮牆垣上方的雉碟有一千三百八十四垛,砌磚疊石而成。
 
城牆外環繞壕溝,濠寬三丈三尺,深六尺五寸,每一城門皆有濠橋對外連繫,並駐守三、四十位兵力。
 
此標準的縣部城池設計,氣勢雄偉非凡,防禦相當堅固完備。
 
工程鉅大共耗資庫平十六萬七千餘兩銀元。
 
是為台灣在清朝中末期城池的代表作,由現存四城門位置、殘留城牆仍可踹摩當時規模,探尋古城的面貌。

 


恆春古城西門邊拆除違建後。


可見古城牆面被水泥塗抹的痕跡。


恆春古城不但城門完整,而且還留有城牆,城牆是以糯米糊、蔗糖漿、蠣殼灰築成,外表抹灰漿,中腹填土,其中東門經北門至西門部分保存較完整,西門經南門至東門部分遭道路攔截、佔用等嚴重。
 


恆春古城傾頹的牆面


恆春古城本是一級古蹟,卻因在1979-80的「南門城樓」、以及1982-83的「東門城樓」整修工程,由於缺乏專家的指導,讓恆春城降為「二級古蹟」。
 


廣寧宮


廣寧宮原稱三山國王廟,俗稱「石國王廟」,位於西門附近的珊瑚礁岩洞旁,奉祀巾山國王、明山國王及獨山國王。光緒5年(1879)由粵籍客民捐建,位於猴洞山北麓,左側岩石上刻有梁燕1878年「恆春八景」詩,右側曾是「恆春詩社」的所在地
--------------------------------------------------------------------------------


猴洞山礁岩上的。

梁燕1878年「恆春八景」詩 。
 
貓鼻龜蛇峙海邊(貓鼻頭)

三臺高聳入雲巔(三臺山)

龍吟雨化潭心月(龍巒潭)

虎嘯風清岫口煙(虎頭山)

牛背躬耕歸野徑(赤牛嶺)

馬鞍誰著出塵鞭(馬鞍山)

千秋洞鑿封侯蹟(猴洞山)

雄鎮東南半璧天(恆春鎮)
 

 



「恆春八景」詩句礁岩壁右方雕著
「威震臺揚」


 


猴洞山


猴洞山舊名「饗山」,是一座高20公尺的珊瑚礁石,原是原住民祭祀、收納敵方人頭之地。
 
因古為猿猴棲息之所,又名「猴洞山」,恆春建城堪輿時,猴洞山被認為是龍脈所在。
 
光緒2年(1876)於山頂建「澄心亭」(後改為「文廟」),亭右建「聽雨山房」。
 
現存猴洞山石碑中,上方為「忠魂碑」,右下為1938年左右豎立的「兵器整備記念之碑」,皆日治時期遺蹟。
 
「猴洞山史蹟公園」為民國93年重建,新增步道涼亭及造景,並與三山國王廟景觀相連,園區最大特色是造型奇特之珊瑚礁岩與稀有種樹木。 
 


猴洞山上日人所立的
忠魂碑


入侵者立碑,為侵略行動找尋正當的理由。
 
征服者立碑,為戰爭暴力誇張崇高的榮譽。
 
台灣光復以後,日據時期所立之石碑多數予已拆除,尤其相關侵台事蹟之石碑,倖免者就此少數而已,成為歷史見證宇文獻史料
 


忠魂碑三字已被挖除

 


恆春天后宮


走過舊社區,香火鼎盛的天后宮就建在猴洞山下庇福鎮民。天后宮旁的一處軍營外圍尚可見傾毀磚石殘跡。
 

 


恆春古城南門


目前的南門是交通圓環裡的一座孤立城門,兩邊已無城牆相連。恆春半島成了熱門風景區後,通往墾丁的南門無可避免的城牆遭到拆除命運,僅剩一座城門。

 


恆春古城南門


南門又稱「明都門」。「南門」向為城內通往南灣、墾丁的要衢,日治時期曾舖設鐵軌通過門洞,行駛臺車運送貨物於南灣港和恆春城之間,人員物資往來之頻繁可見一斑。
 
城門北側有「禁自盡圖賴碑」,乃丁日昌於光緒2年頒布,主要敘述禁止民眾藉自盡圖賴他人的法令和罰則。原碑立於西門,道路拓寬時一度遭棄置,後經民眾留存而遷置於現址。
 

 


恆春古城南門內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員正在說明恆春城的古往今來

 


重修過的恆春古城南門的城樓

 


恆春古城南門



恆春古城南門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wcn245-tsai/article?mid=42798prev=42861&next=42688&l=f&fid=7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9 12:00 , Processed in 0.31250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