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玄機原病式】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0:11 | 只看該作者

疼酸

 

疼酸:酸疼也。

 

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則木旺而為兼化,故言酸疼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0:21 | 只看該作者

氣逆衝上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0:39 | 只看該作者

禁栗

 

禁栗如喪神守:栗,戰栗也。

 

禁,冷也。

 

又義見君火化中。

 

禁,俗作噤。

 

如喪神守者,神能御形,而反禁栗,則如喪失保守形體之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0:49 | 只看該作者

 

嚏:鼻中因痒,而氣噴作於聲也。

 

鼻為肺竅,痒為火化。

 

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痒,則嚏也。

 

或故以物擾之,痒而嚏者,擾痒火故也。

 

或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神華,太陽真火,晃耀於目,則心神躁亂。

 

而發熱於上,則鼻中痒而嚏也。

 

傷寒病再經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痒,痒發鼻則嚏也。

 

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

 

或有痛處,因嚏而痛甚不可忍者,因嚏之氣攻衝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1:03 | 只看該作者

 

、(瘡瘍) 嘔、瘡瘍:君火化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1:16 | 只看該作者

喉痹

 

喉痹:痹,不仁也,俗作閉,猶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1:29 | 只看該作者

耳鳴

 

耳鳴:有聲,非妄聞也。

 

耳為腎竅,交會手太陽、少陽,足厥陰、少陰、少陽之經。

 

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沖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微甚,而作諸音聲也。

 

《經》言: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2:24 | 只看該作者

 

聾之為病,俗醫率以 悍燥烈之藥制之,往往謂腎水虛冷故也。

 

夫豈知水火之陰陽,心腎之寒熱,榮衛之盛衰,猶權衡也,一上則必一下。

 

是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平治之道也。

 

夫心火本熱,虛則寒矣;

 

腎水本寒,虛則熱矣,腎水既少,豈能反為寒病耶?

 

《經》言:足少陰腎水虛,則腹滿,身重,濡瀉,瘡瘍流水,腰股痛發, 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意不樂,大便難,善恐心惕,如人將捕,口苦,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 下血,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以此見腎虛為病,皆是熱證。

 

《經》又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腎者水臟也,骨熱而髓虛,故發骨痿。

 

」注言:「陽氣內伐,謂伐腹中之陰氣也;

 

水不勝火,以熱舍於腎中也。

 

」 《經》又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又曰:「腎熱者,色黑齒槁。

 

」凡色黑齒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

 

所以然者,水虛則火實,而熱亢極則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

 

腎水衰少,不能潤澤,故黑干焦槁也;

 

齒、耳屬腎,故甚也。

 

如瘡瘍熱極無液,則肉干焦而色黑也。

 

然則水衰為熱明矣,豈可反言寒耶!

 

故《仙經》以息為六字之氣,應於三陰三陽,臟腑之六氣。

 

實則行其本化之字瀉之,衰則行其勝己之字瀉之,是為殺其鬼賊也;

 

所謂六字之氣者,肝吁,心呵,相火唏,脾呼,肺 ,腎本吹也。

 

故吹去腎寒則生熱,呵去心熱則生寒,故曰:春不呼,夏不 ,秋不吁,冬不呵。

 

四時常有唏,謂三焦無不足;

 

八節不得吹,謂腎狀難得實。

 

然以吹驗之,吹去腎水寒氣,則陽熱暴甚,而目瞑昏眩,虛為熱證明矣,豈可反言腎虛為冷,而以熱藥養水耶?

 

況水少不能勝火,又服熱藥,寧無損歟!

 

《經》言:「以寒治熱。

 

」謂寒養水而瀉火;

 

「以熱治寒,」謂熱助火而耗水也。

 

《經》雖或言「以熱治熱」。

 

謂病氣熱甚,能與寒藥交爭,而寒藥難下,故反熱服,順其病熱。

 

熱病既消,寒性乃發,則病熱除愈。

 

如承氣湯寒藥,反以熱服之類是也。

 

傷寒同法。

 

《經》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亦是治熱類也。

 

故治病之道,瀉實補衰,平而已矣。

 

或謂病熱火實水虛,反言腎虛為冷,心迷正理,不敢用對證寒藥,誤以食前服其助陽熱藥,欲令下部水勝,退上焦心火,食後兼服微涼之藥,而退火熱,豈知十益不及一損也,病本熱而無寒,又得熱藥,則病熱轉甚。

 

食後雖服大寒之藥,亦難解其勢之甚也,況以微涼乎?

 

豈不詳熱藥證中,止言治寒助熱,安有養水瀉火之言哉!

 

《經》言:五臟以平為期。

 

及夫一法,無問五臟生克興衰,一概言熱為實,寒為虛者,通言陽氣之興衰也。

 

假令下部寒者,謂下焦火氣之虛也,故以熱藥補之,非助腎水之藥爾!

 

由水虛不能反為寒也。

 

凡諸疾之所起也,不必臟腑興衰變動相乘而病,但乘內外諸邪所傷,即成病矣。

 

大凡治病必求所在,病在上者治其上,病在下者治其下。

 

中外臟腑經絡皆然。

 

病氣熱則除其熱,寒則退其寒,六氣同法。

 

瀉實補虛,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醫之道也!

 

豈可見病已熱,而反用熱藥,復言養水而勝心火者,可謂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深可戒哉!

 

所以或言腎虛而下部冷者,非謂水虛也,所謂「腎有兩枚」,《經》曰:「七節之傍,中有小心。

 

」楊上善注《太素》曰:「人之脊骨有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傍,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小心也。

 

」《難經》言:「心之原,出於太陵。

 

然太陵穴者,屬手厥陰包絡相火,小心之經也。

 

」《玄珠》言刺太陵穴曰:「此瀉相火小心之原也。

 

」然則右腎命門為小心,乃手厥陰相火包絡之臟也。

 

《仙經》曰:「先生右腎則為男,先生左腎則為女。

 

」謂男為陽火,女為陰水故也。

 

或言女子左腎為命門者,誤也。

 

《難經》止言「右腎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豈相反也。

 

然右腎命門小心,為手厥陰包絡之臟,故與手少陽三焦合為表裡,神脈同出,見手右尺也。

 

二經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門爾。

 

故《仙經》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

 

」是言右腎屬火,而不屬水也。

 

是以右腎火氣虛,則為病寒也。

 

君相雖為二火,論其五行之氣,則一於為熱也。

 

夫五行之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孤陰不長,獨陽不成。

 

但有一物,全備五行,遞相濟養,是謂和平。

 

交互克伐,是謂興衰。

 

變亂失常,災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

 

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

 

故俗以熱藥欲養腎水,勝退心火者,豈不誤歟!

 

至如或因恣欲而即病,或因久而成病者,俗以為元氣虛損而病寒者,皆誤也。

 

然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

 

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

 

故《經》言:消癉熱中,及夫熱病,陰陽變易,房勞之病證也。

 

所以熱病未復,及大醉以不禁入房,而為禍甚速者陽熱易為暴甚故也。

 

夫太乙天真元氣,非陰非陽,非寒非熱也。

 

是以精中生氣,氣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

 

由是精為神氣之本!

 

形體之充固,則眾邪難傷,衰則諸疾易染,何止言元氣虛而為寒爾!

 

故老人之氣衰,多病頭目昏眩,耳鳴或聾,上氣喘咳,涎唾稠黏,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肢體焦痿,筋脈拘倦,中外燥澀,便溺 結,此皆陰虛陽實之熱證也。

 

俗悉言老弱為虛冷而無熱也,縱見熱症,雖云少水不勝多火,而反言腎水虛則為寒,此乃舉世受誤之由也。

 

但須臨時識其陰陽虛實,則無橫夭之冤,慎不可妄以熱藥養其真氣,則真氣何由生也。

 

故《西山記》曰:餌之金石,當有速亡之患;

 

《內經》言:石藥發癲狂,熱甚之所生也。

 

或欲以溫藥平補者,《經》言:積溫成熱,則變生熱疾。

 

故藥物不可妄服也。

 

夫養真氣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無令損害,陰陽和平,自有益矣。

 

《仙經》雖有服餌之說,非其人不可也。

 

況乎劑於氣味平和無毒之物,但以調其氣爾!

 

真修道者,以內事為功,外事為行,非服餌而望成於道也。

 

故《仙經》又曰:「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腑臟偏傾而生其病矣。

 

」然則豈可誤服熱藥,而求其益?

 

所謂聾者,由水衰火實,熱鬱於上,而使聽戶玄府壅塞,神氣不得通泄也,其所驗者,《仙經》言雙手閉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

 

由脈氣流行,而閉之於耳,氣不得泄,沖鼓耳中,故聞之也。

 

或有壅滯,則天鼓微聞。

 

天鼓無聞,則聽戶玄府閉絕,而耳聾無所聞也。

 

故一法含浸針砂酒,以磁石附耳,欲導其氣令通泄也。

 

或問曰:聾既為熱,或服干蠍、生薑、附子、醇酒之類辛熱之物,而或愈者,何也?

 

答曰:欲以開發玄府,而令耳中鬱滯通泄也。

 

故《養生方》言:「藥中其效,則如聞百攢樂音。

 

」由陽氣開沖耳中也。

 

凡治聾者,適其所宜,若熱證已退,而聾不已者,當以辛熱發之。

 

三兩服不愈者,則不可久服,恐熱極而成他病爾!

 

若聾有熱證相兼者,宜以退風散熱涼藥調之,熱退結散而愈。

 

然聾甚閉絕,亦為難矣;

 

慎不可攻之過極,反傷正氣,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藥,飲食同法。

 

當所宜者過度,則反傷正氣,病已則止藥,欲求不病無損而已矣。

 

故《經》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勿令過度,反傷其正。

 

不盡,行復如法。

 

」 故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無實實,無虛虛,而遺夭殃;

 

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而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

 

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夫經絡以通,氣血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乃長,命曰聖王。

 

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2:36 | 只看該作者

嘔涌溢食不下

 

嘔涌、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2:46 | 只看該作者

目 不明

 

目 不明,目赤腫痛,翳膜 瘍,皆為熱也;

 

及目瞑,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然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

 

或言目 為肝腎虛冷者,誤也。

 

是以妄謂肝主於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 為虛而冷也。

 

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

 

肝木春陽也,虛則當涼。

 

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

 

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 也。

 

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

 

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

 

豈由寒爾?

 

又如仲景言。

 

「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

 

《正理》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

 

」 然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也。

 

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

 

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

 

一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

 

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

 

夫氣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萬物之元,道之變也。

 

故元陽子解《清靜經》曰:大道無形,非氣不足以長養萬物,由是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甚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氣正即物和,氣亂即物病,氣絕即物死。

 

《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

 

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隨鬱結微甚,而察病之輕重也。

 

故知熱鬱於目,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

 

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

 

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視而亦見如黑花也,及沖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

 

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

 

陽氣並於上,則火燭光也;

 

陰氣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2:58 | 只看該作者

暴注

 

暴注,卒瀉:君火義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3:06 | 只看該作者

 

 

:惕跳動也。

 

火主動,故夏熱則脈洪大而長, 之象也。

 

況脈者,心火之所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3:34 | 只看該作者

暴病暴死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

 

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 ,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

 

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

 

甚則水化制火,熱盛而生涎,至極則死。

 

微則發過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

 

或風熱甚而筋惕螈 ,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風癇病也。

 

欲知病有兼風者,陰陽變化之道也。

 

故陰陽相搏,剛柔相摩,五行相錯,六氣相蕩,變而為病,則無窮矣。

 

大法我子能制鬼賊,則己當自實。

 

而與子同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氣陰陽同異不等故也。

 

故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

 

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

 

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燥。

 

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為燥也。

 

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

 

亦非外中於風爾,由於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

 

或熱氣太盛,鬱結壅滯,氣血不能宣通,陰氣暴絕,則陽氣後竭而死。

 

俗謂中,不過爾。

 

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鬱結,氣血不得宣通,鬱極乃發。

 

若一側得通,則痞者痹而癱瘓也。

 

其人已有怫熱鬱滯,而氣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經》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然汗偏不出者,由怫熱鬱結,氣血壅滯故也!

 

人卒中則氣血不通,而偏枯也。

 

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氣為陽而主輕微,血為陰而主形體。

 

故西方金、北方水為陰而剛也,東方木、南方火為陽而柔也。

 

故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

 

所以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

 

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

 

損其有餘者平調,是故能之矣!

 

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

 

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是以遲緩為言,而病非冷也,識其證候為熱明矣,但熱有微甚而已。

 

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於虛,非也。

 

所謂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故卒中也,故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由陽熱暴甚於內,亢則害,承乃制,津液涌溢,聚於胸膈,熱燥以為痰涎。

 

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

 

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熱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破傷中風亦同,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

 

夫破傷中風之由者,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而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於裡,亦由面首觸冒寒邪,而怫熱鬱甚,周身似為傷寒之疾,不解則表傳於裡者也。

 

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矣。

 

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

 

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

 

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也。

 

凡用辛熱開沖風熱轉甚也;

 

猶《傷寒論》熱藥發表不中效,則熱轉甚也。

 

故發熱用麻黃、桂枝湯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

 

故發表諸方,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蔥白、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

 

如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緩急,濕能潤燥,滑石淡能利竅,滑能通利;

 

蔥辛甘微寒;

 

豉鹹寒潤燥,皆散結,緩急、潤燥、除熱之物。

 

因熱服之,因熱而玄府鬱結得通,而怫熱無由再作,病勢雖甚,而不得頓愈者,亦獲小效,而無加害耳!

 

此方散結,無問上下中外,但有益而無損矣。

 

散結之方,何必辛熱而已耶!

 

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則病勢漸甚。

 

若裡未太盛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或以微加治風辛熱,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

 

此猶傷寒病勢,半在表半在裡,而以小柴胡湯和解之也。

 

若裡勢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而成便溺秘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

 

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裡,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

 

大法風熱怫鬱,因汗當解。

 

今不解者,若裡熱出之於表,因汗而結散熱去,則氣和而愈也。

 

今風熱鬱甚於裡,而非出之於表,故雖汗泄,而熱不退,則不能解也。

 

猶陽明證熱甚於裡,而日晡潮熱,大汗雖出,熱不退而不能解也,故當大承氣湯下之。

 

其裡熱也,是以亢則害,承乃制。

 

而今火熱極甚,筋勁急而口噤爾!

 

風熱加之,故驚而搐也。

 

風、熱、燥並鬱甚於裡,故煩滿而或 結也。

 

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以使鬱滯流通,而後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

 

嗚呼!

 

俗醫所治破傷中風,不明淺深,但以辛熱燥藥,任其天命而已!

 

若始覺風熱鬱結於表,而裡尚平者可也,或以寒物佐之亦佳。

 

如靈寶丹治風痹,雖用硫磺、鐘乳、木香、桂心之類辛熱,是亦能令開結也,佐以牛黃、腦子、苦參、芒硝之類寒物,以使結散而無復鬱也,況至寶丹乃散風熱鬱痹之寒藥也。

 

凡治風熱結滯,宜戒熱藥過盛,凡破傷中風,宜早令導引摩按,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脈稍得舒緩,而氣得通行,及頻以橛斡牙關,勿令口噤,若緊噤之,則常以橛當之,及頻斡之,勿損牙齒,免致口噤不開,而粥藥不能下也。

 

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熱而螈 、昏冒、僵仆也,或驚風者,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風火相搏,而昏冒、驚悸、潮搐也。

 

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

 

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鬱病痿,皆屬金肺,乃燥之化也!

 

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

 

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

 

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則為虛寒者;

 

或謂寒主收引,而熱主舒緩,則筋攣為寒,筋緩為熱者:皆誤也。

 

凡治諸風方,通言主療筋脈攣緩,豈分寒熱虛實之異耶!

 

但有微甚而已。

 

故諸筋攣雖勢惡而易愈也。

 

諸筋緩者,難以平復,明可知也。

 

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則大忌臟腑脫泄,若脾胃土氣虛損,則土受肝木鬼賊之邪,而當死也。

 

當以溫脾補胃,令其土實,肝木不能克,乃治未病之法也。

 

所謂似是而非者也。

 

或云脾為中州而當溫者, 亦誤也;

 

所以寒、暑、燥、濕、風、火之六氣,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以其本化,則能補之,相反之者,則能泄之。

 

然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隔,或為腫滿,以藥燥去其濕,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

 

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溫之藥,補陰泄陽、除濕潤燥,而土氣得其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

 

故仲景言傷寒裡熱太甚,而胃中干涸煩渴者。

 

急下之,救其胃氣,方用甘草、大黃、芒硝大寒之藥,謂之調胃承氣湯者,達其至理也。

 

所以陰陽異用,而寒濕同性,然土為陰,故異於風、熱、燥也。

 

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元。

 

故水土同在於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

 

《經》言:「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故食入於胃,而脾為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養榮百骸,固其根本,則胃中水穀潤澤而已。

 

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也,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受氣皆在於脾胃,土濕潤而已。

 

《經》言,積濕成熱,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

 

溫屬春木,正以勝其濕土耳!

 

或以臟腑不分六氣,而為假令之濕,一概言陽氣甚而熱為實,陽氣衰而寒為虛者,乃寒熱陰陽之虛實,而非五行興衰克伐之道也!

 

然臟腑經絡,不必本氣興衰,而能為其病,六氣互相干而病也。

 

假令胃寒為虛冷者,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

 

而退其陰水之實,非由胃土本虛,而補其濕也。

 

夫補瀉脾胃之本者,燥其濕則為瀉,潤其燥則為補。

 

今夫土本濕也,若陽實陰虛,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則為水濕衰也,可以退風散熱,養液潤燥,而救其已衰之陰濕,若反以溫補,欲令臟腑而無壅塞。

 

不亦妄謬之甚耶!

 

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誤也。

 

蓋陰水既衰,則陽火自甚而熱,豈能反為寒者耶?

 

以證驗之,則為熱明矣。

 

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

 

答曰:欲令藥氣開通經絡,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

 

然亦以消風熱、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可以制其藥之熱也,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不可服也。

 

鬱結不通,而強以攻之,則陰氣暴絕而死矣。

 

故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

 

今詳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合而為一,乃寒藥爾;

 

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而復用寒藥制之,參而為一,亦平藥也。

 

況皆能散風壅、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愈矣。

 

此方雖有治風之熱藥,當臨時消息,適其所宜,扶其不足,損其有餘。

 

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而反絕其已衰之陰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3:55 | 只看該作者

暴病暴死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

 

斯由平日衣服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 ,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

 

或心火暴甚,而腎水衰弱,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是為僵仆也。

 

甚則水化制火,熱盛而生涎,至極則死。

 

微則發過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風,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風木自甚也。

 

或風熱甚而筋惕螈 ,僵仆,口出涎沫,俗云風癇病也。

 

欲知病有兼風者,陰陽變化之道也。

 

故陰陽相搏,剛柔相摩,五行相錯,六氣相蕩,變而為病,則無窮矣。

 

大法我子能制鬼賊,則己當自實。

 

而與子同為病者,不必皆然,由乎六氣陰陽同異不等故也。

 

故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

 

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也;

 

故火熱勝,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燥。

 

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為燥也。

 

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風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

 

亦非外中於風爾,由於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

 

若微則但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緩者發過如故。

 

或熱氣太盛,鬱結壅滯,氣血不能宣通,陰氣暴絕,則陽氣後竭而死。

 

俗謂中,不過爾。

 

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經絡左右雙行,而熱甚鬱結,氣血不得宣通,鬱極乃發。

 

若一側得通,則痞者痹而癱瘓也。

 

其人已有怫熱鬱滯,而氣血偏行,微甚不等,故《經》言: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然汗偏不出者,由怫熱鬱結,氣血壅滯故也!

 

人卒中則氣血不通,而偏枯也。

 

所謂肥人多中風者,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氣為陽而主輕微,血為陰而主形體。

 

故西方金、北方水為陰而剛也,東方木、南方火為陽而柔也。

 

故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

 

所以肥者能寒不能熱,瘦者能熱不能寒,由寒則傷血,熱則傷氣。

 

損其不足,則陰陽愈偏,故不能也;

 

損其有餘者平調,是故能之矣!

 

故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

 

俗以為卒暴病甚而為熱勞,徐久病微而為冷勞者,是以遲緩為言,而病非冷也,識其證候為熱明矣,但熱有微甚而已。

 

或言肥人多中風由於虛,非也。

 

所謂腠理致密而多鬱滯,氣血難以通利,若陽熱又甚而鬱結,故卒中也,故肥人反勞者,由暴然亡液,損血過極故也,瘦人反中風者,由暴然陽熱太甚而鬱結不通故也。

 

所謂中風口噤筋脈緊急者,由陽熱暴甚於內,亢則害,承乃制,津液涌溢,聚於胸膈,熱燥以為痰涎。

 

初虞世言:涎者,乃遍身之脂脈津液也。

 

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熱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然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

 

或破傷中風亦同,但以從微至甚而不偏枯也。

 

夫破傷中風之由者,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發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而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於裡,亦由面首觸冒寒邪,而怫熱鬱甚,周身似為傷寒之疾,不解則表傳於裡者也。

 

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矣。

 

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

 

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榮衛宣通而愈。

 

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也。

 

凡用辛熱開沖風熱轉甚也;

 

猶《傷寒論》熱藥發表不中效,則熱轉甚也。

 

故發熱用麻黃、桂枝湯類熱藥發表,須加寒藥,不然則熱甚發黃或斑出矣。

 

故發表諸方,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黃、芍藥、梔子、茵陳、蔥白、豆豉之類寒藥消息用之。

 

如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緩急,濕能潤燥,滑石淡能利竅,滑能通利;

 

蔥辛甘微寒;

 

豉鹹寒潤燥,皆散結,緩急、潤燥、除熱之物。

 

因熱服之,因熱而玄府鬱結得通,而怫熱無由再作,病勢雖甚,而不得頓愈者,亦獲小效,而無加害耳!

 

此方散結,無問上下中外,但有益而無損矣。

 

散結之方,何必辛熱而已耶!

 

若破傷中風表不已而漸入於裡,則病勢漸甚。

 

若裡未太盛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或以微加治風辛熱,亦得以意消息,不可妄也。

 

此猶傷寒病勢,半在表半在裡,而以小柴胡湯和解之也。

 

若裡勢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而成便溺秘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

 

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裡,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

 

大法風熱怫鬱,因汗當解。

 

今不解者,若裡熱出之於表,因汗而結散熱去,則氣和而愈也。

 

今風熱鬱甚於裡,而非出之於表,故雖汗泄,而熱不退,則不能解也。

 

猶陽明證熱甚於裡,而日晡潮熱,大汗雖出,熱不退而不能解也,故當大承氣湯下之。

 

其裡熱也,是以亢則害,承乃制。

 

而今火熱極甚,筋勁急而口噤爾!

 

風熱加之,故驚而搐也。

 

風、熱、燥並鬱甚於裡,故煩滿而或 結也。

 

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以使鬱滯流通,而後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

 

嗚呼!

 

俗醫所治破傷中風,不明淺深,但以辛熱燥藥,任其天命而已!

 

若始覺風熱鬱結於表,而裡尚平者可也,或以寒物佐之亦佳。

 

如靈寶丹治風痹,雖用硫磺、鐘乳、木香、桂心之類辛熱,是亦能令開結也,佐以牛黃、腦子、苦參、芒硝之類寒物,以使結散而無復鬱也,況至寶丹乃散風熱鬱痹之寒藥也。

 

凡治風熱結滯,宜戒熱藥過盛,凡破傷中風,宜早令導引摩按,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脈稍得舒緩,而氣得通行,及頻以橛斡牙關,勿令口噤,若緊噤之,則常以橛當之,及頻斡之,勿損牙齒,免致口噤不開,而粥藥不能下也。

 

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熱而螈 、昏冒、僵仆也,或驚風者,亦由心火暴甚而制金,不能平木,故風火相搏,而昏冒、驚悸、潮搐也。

 

凡此諸證,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

 

然筋緩不收而痿痹,故諸鬱病痿,皆屬金肺,乃燥之化也!

 

如秋深燥甚,則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

 

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夫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

 

或云筋攣有力,則為實熱,筋緩不收,則為虛寒者;

 

或謂寒主收引,而熱主舒緩,則筋攣為寒,筋緩為熱者:皆誤也。

 

凡治諸風方,通言主療筋脈攣緩,豈分寒熱虛實之異耶!

 

但有微甚而已。

 

故諸筋攣雖勢惡而易愈也。

 

諸筋緩者,難以平復,明可知也。

 

或云中風為肝木實甚,則大忌臟腑脫泄,若脾胃土氣虛損,則土受肝木鬼賊之邪,而當死也。

 

當以溫脾補胃,令其土實,肝木不能克,乃治未病之法也。

 

所謂似是而非者也。

 

或云脾為中州而當溫者, 亦誤也;

 

所以寒、暑、燥、濕、風、火之六氣,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以其本化,則能補之,相反之者,則能泄之。

 

然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隔,或為腫滿,以藥燥去其濕,是謂瀉其脾胃土之本也;

 

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干涸成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溫之藥,補陰泄陽、除濕潤燥,而土氣得其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

 

故仲景言傷寒裡熱太甚,而胃中干涸煩渴者。

 

急下之,救其胃氣,方用甘草、大黃、芒硝大寒之藥,謂之調胃承氣湯者,達其至理也。

 

所以陰陽異用,而寒濕同性,然土為陰,故異於風、熱、燥也。

 

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元。

 

故水土同在於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

 

《經》言:「動物神機為根在於中」,故食入於胃,而脾為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養榮百骸,固其根本,則胃中水穀潤澤而已。

 

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也,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受氣皆在於脾胃,土濕潤而已。

 

《經》言,積濕成熱,豈可以溫藥補於濕土也?

 

溫屬春木,正以勝其濕土耳!

 

或以臟腑不分六氣,而為假令之濕,一概言陽氣甚而熱為實,陽氣衰而寒為虛者,乃寒熱陰陽之虛實,而非五行興衰克伐之道也!

 

然臟腑經絡,不必本氣興衰,而能為其病,六氣互相干而病也。

 

假令胃寒為虛冷者,是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也,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

 

而退其陰水之實,非由胃土本虛,而補其濕也。

 

夫補瀉脾胃之本者,燥其濕則為瀉,潤其燥則為補。

 

今夫土本濕也,若陽實陰虛,風熱勝其水濕而成燥者,則為水濕衰也,可以退風散熱,養液潤燥,而救其已衰之陰濕,若反以溫補,欲令臟腑而無壅塞。

 

不亦妄謬之甚耶!

 

或言中風由腎水虛冷者,誤也。

 

蓋陰水既衰,則陽火自甚而熱,豈能反為寒者耶?

 

以證驗之,則為熱明矣。

 

或云中風既為熱甚,治法或用烏附之類熱藥,何也?

 

答曰:欲令藥氣開通經絡,使氣血宣行,而無壅滯也!

 

然亦以消風熱、開結滯之類寒藥佐之,可以制其藥之熱也,若服峻熱藥而熱證轉加者,不可服也。

 

鬱結不通,而強以攻之,則陰氣暴絕而死矣。

 

故諸方之中,至寶,靈寶丹最為妙藥。

 

今詳本草言至寶丹之藥味,合而為一,乃寒藥爾;

 

靈寶丹雖用溫熱之味,而復用寒藥制之,參而為一,亦平藥也。

 

況皆能散風壅、開結滯,而使氣血宣通,怫熱除而愈矣。

 

此方雖有治風之熱藥,當臨時消息,適其所宜,扶其不足,損其有餘。

 

慎不可但以峻熱攻痹,而反絕其已衰之陰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4:29 | 只看該作者

(五)燥類

 

(總綱)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於燥。

 

(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分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4:52 | 只看該作者

 

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

 

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

 

 ,澀也。

 

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麻也。

 

如平人抑其手足,則真氣頓行之甚,而澀滯壅礙不得通利而麻。

 

亦猶鼓物之象也,其不欲動者,動則為陽。

 

使氣行之轉甚,故轉麻也。

 

俗方治麻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麻。

 

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藥氣盡則平,氣行通而麻愈也。

 

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麻無熱證,即當此法;

 

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

 

治諸燥澀,悉如此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5:05 | 只看該作者

枯涸

 

枯,不榮王也。

 

涸,無水液也。

 

干,不滋潤也。

 

勁,不柔合也。

 

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大法,身表熱為熱在表,渴飲水為熱在裡。

 

身熱飲水,表裡俱有熱;

 

身涼不渴,表裡俱無熱。

 

《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

 

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

 

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

 

豈可止言渴為熱而否為寒也?

 

夫燥渴之為病也。

 

多兼於熱。

 

故 《易》曰:燥萬物者,莫 乎火。

 

今言渴為燥,則亦備矣。

 

如大法身涼不渴,為表裡俱無熱,故不言為寒也。

 

謂表裡微熱,則亦有身不熱而不渴者,不亦宜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5:17 | 只看該作者

皴揭

 

皴揭:皮膚啟裂也。

 

乾為天,而為燥金;

 

坤為地,而為濕土。

 

天地相反,燥濕異用。

 

故燥金主於緊斂,所以秋脈緊細而微。

 

濕土主於縱緩,所以六月其脈緩大而長也。

 

如地濕則縱緩滑澤,干則緊斂燥澀,皴揭之理,明可見焉。

 

俗云皴揭為風者,由風能勝濕而為燥也。

 

《經》言: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

 

由風勝濕而為燥也。

 

所謂寒月甚而暑月衰者,由寒能收斂,腠理閉密,無汗而燥,故病甚也。

 

熱則皮膚縱緩腠理疏通而汗潤,故病衰也。

 

或以水濕皮膚,而反喜皴揭者,水濕自招風寒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5:36 | 只看該作者

(六)寒類

 

(總綱)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 ,瘕, 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分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5-6-7 13:05:51 | 只看該作者

水液澄徹清冷

 

澄徹清冷:湛而不混濁也。

 

水體清淨,而其氣寒冷,故水穀不化,而吐利清冷,水液為病,寒也。

 

如天氣寒,則濁水自澄清也。

 

( ) :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 也。

 

《聖惠方》謂:「 ,猶徵也。

 

」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亢則害,承乃制也。

 

故病濕過極則為 ,反兼風化制之也;

 

風病過極則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

 

病燥過極則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

 

病熱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栗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

 

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

 

然而兼化者,乃天機造化,抑高之道,雖在渺冥恍惚之間,而有自然之理,亦非顯形而有氣也。

 

病雖為邪,而造化之道在其中矣。

 

夫五行之理,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

 

如風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

 

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於金也。

 

夏火熱極而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

 

因而濕蒸云雨,乃土化承於水也。

 

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也。

 

飄驟之下,秋氣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

 

涼極而萬物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

 

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於火也。

 

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

 

凝凍極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周歲也。

 

凡不明病之標本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5:08 , Processed in 0.09374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