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第三】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
下有漸洳,上生薄葦,此所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盛,汗大泄,皮淖澤。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泄,血氣強,皮堅澀。
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
善窮地者,不能鑿凍。
夫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逆,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亦不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
窮地者,必待凍解,而後地可窮。
人脈猶是,治厥者,必先熨火以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其氣。
大道已通,血脈乃行。
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決之,氣下乃止,此所謂解結。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宗氣留積在海,其下者注於氣街,上行者注於息道。
故厥在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針弗能取。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通而決之,是所謂解結者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火熨項與肩臂,令熱下合(一本作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
刺寒厥者,一陰二陽。
所謂二陰者,二刺陰;
所謂二陽者,二刺陽。
熱厥取太陰、少陽。
寒厥取陽明、少陰,於足留之。
厥胸滿面腫者,肩中熱,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
厥氣走喉而不言,手足微滿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膨膨,多寒氣,腹中 (音最,《九墟》作榮),便溲難,取足太陰。
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滿脹,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三肋間咳而動應手者,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涌泉主之。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213&pid=399819&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