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抗(一)紙客】
在舟次病此。
至乞孟英診之,已舌卷囊縮,口開苔黑,形脫神離,不可救藥矣。
詢途中並未服藥,諦思其故,暑濕既可伏至深秋而發為霍亂,則冬傷於寒者,至春不為溫病,亦可變為霍亂也。
雖為溫病之變證,而溫即熱也,故與伏暑為病,不甚懸殊。
且細繹仲聖書,亦未嘗不微露其意也。
如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張石頑注云:
溫病始發,即當用黃芩湯去熱為主。
若傷寒必傳至少陽,熱邪入裡,方可用黃芩、柴胡解之。
蓋黃芩湯乃溫病之主方,即桂枝湯以黃芩易桂枝而去生薑。
以桂枝主在表之風寒,黃芩主在裡風熱,乃不易之定法,其生薑辛散,非溫熱所宜,故去之。
此表裡寒熱之不可不知者也。
周禹載注云:
明言太少二陽,何不用二經藥?
非傷寒也。
傷寒由表入裡,此則自內發外。
無表何以知?
或脅滿,或頭痛,或口苦引飲,或不惡寒而即熱,故不得謂之表也。
如傷寒合病,皆表病也。
今不但無表,且有下利裡證,傷寒協熱利,必自傳經而入,不若此之即利也。
溫何以即利?
其人中氣本虛,內伏已深,不能盡泄於外,勢必下走利也。
孟英謂:
此論溫邪外發未久,即可下走為利,本文更有「若嘔者」句,豈非溫病可轉霍亂,早逗端倪於此乎?
。
曩纂《溫熱經緯》,於此條下附注云:
少陽膽木,挾火披猖,嘔是上衝,利由下迫,何必中虛始利,飲聚而嘔?
半夏、生薑,專開飲結,如其熱熾,易以(黃)連、(竹)茹。
或問半痴曰:
既肝鬱於土而食不下行矣,何以干矢自遺而不覺乎?
半痴謂:
胃與大腸,原一氣相貫,惟其食滯於胃而不化,似與大腸氣不相貫。
故廣腸之宿糞出而不覺。
經云: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是亦變也。
所謂不足者,非言中氣虛也。
以中氣為病所阻,則不足於降濁升清之職,故溲便為之改常也。
因思霍亂之吐瀉無度,干霍亂之便閉不行,皆變也。
皆中氣為病所阻,而不足於降濁升清之職也。
設疑不足為虛,則諸霍亂皆當補中氣為治矣。
此說與前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可以互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