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中醫學理論源遠流長,《內經》以降,各家學說迭起,各持己見,各有所長,使中醫學在學術爭鳴中不斷發展,並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學術流派,具有地域或時代的特色。
羅氏認為,各家學說的學術觀點雖不免偏頗,但多有其獨到之處,應勤求古訓,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他主張學無偏執,行有定見。
廣泛涉獵各家各派的醫著,並不拘執呈派或一家之言,通過分析比較,融會貫通,法古創新。
臨證之際,既取法於古人,又因人、因證、因時、因地而變通,不以一方一法為限,遣方用藥,皆有定見。
他頗欣賞孔子的名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並以博學篤行作為座右銘。
認為「博學之後,應該經過不斷的思考、研究,以明辨是非,最終立足於實踐。
但實踐應該有理論作指導,避免盲目實踐而走彎路。
醫學的進程,應該本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螺旋式上升的規律,才會有較高的成就」。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中醫離開了實踐就難以發展。
只有不斷從臨床實踐中積累經驗,歸納和總結診療規律,才能在理論上發展和創新。
羅氏從醫60年,曾長期從事教學和行政工作,但他從未中斷其臨證實踐。
他早年主要從事內科,抗日戰爭初期在廣東中醫院處理大量內科和外科急症,其後曾講授《金匱要略》,繼而從事婦、兒科,最後30年乃專於婦科。
這也是他在學術上由博返約的過程。
專於婦科之後,他根據婦人多虛、多瘀的特點,首先著眼於腎、脾,研究調補脾腎法在婦產科的應用及其機理,並提出中醫生殖軸的概念,對腎、天癸、衝任的本質進行理論探討。
其後,又對婦科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法進行研究。
他主張引入現代科學的研究手段,採取物理、化學等方法,擴充中醫四診的內容,既瞭解整體的宏觀變化,又洞察局部的微觀表現,將中西醫的診法各取所長,使中醫的學術繼續向前發展。
在他的宣導下,婦科建立了實驗室,派出人員在國內外學習新的研究方法,開展了多項省、部級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水準較高的成果。
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婦科已成為省級重點專科,是學校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