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而進 百煉成鋼】
先父常說:治學當知難而進,千錘百煉,才能成為好鋼。
他常以親身的體會告誡我們,學中醫要有四不怕,才能有所收穫。
即不怕難治之病,不怕難答之題,不怕難講之課,不怕難寫之文。
他在臨床上遇到難治之病,即動員病家與之配合,治不好絕不輕易罷手。
他認為治療疑難病症,常有無限樂趣。
即能探索復雜的自然規律,此一樂也,能救人於危難之中,此二樂也;
能豐富自己的學識經驗,此三樂也。
他在從事中醫事業的早期,即在他創辦的《醫藥改進》月刊裏,增辟醫藥顧問專欄,以供中醫界及廣大群眾提出問題。
當時多種醫藥難題接踵而至,使他不得不在診病之暇,查閱大量資料,通過思考,一一作出解答。
他認為這是鞭策自己進行深入學習的好機會。
解放前,他在四川國醫學院辦學期間,對難於講授的中醫課程,凡是其他人不願講的,他就主動承擔。
他說;
這並不是我比別人懂得多,而正是感到自己不足,主要是運用教學相長這一道理,來鍛煉提高自己。
自己若不首先弄懂,又怎能去教會別人呢?
這正是促進自己學習的好機會。
他還認為,學習中醫不但要會臨床,會講授,會解疑,而且要學會寫作。
通過寫作才會使自己的思想條理化,才能系統地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也才能有講授的教材。
古代沒有通俗的中醫教材,全靠自己消化古書,才能寫出講義來。
他所寫的《金匱新銓》、《內科雜病講義》等書,都是抱著這樣一種學習態度寫出來的。
通過寫作,也更加豐富了他的祖國醫學知識,也為他後期寫作的大量醫著,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