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3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復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4-16 17:26: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回復力

 

「回復力」又可稱為恢復力和韌性等,然「回復」相較於「恢復」,回復在語意上較為主動,恢復則較為被動,而resilience之原意是敘述系統遭受擾動之後,在沒有人為主動介入下、回復原本狀態的能力,面對氣候變遷須提前建立主動反應機制,再者,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恢」原為「大」的意思,「回」則是「轉」的意思,故以「回復」較為適當。

 

「回復力」(resilience)最早起源於生態學的概念,用以描述生態系統在遭受干擾之後,能夠保留系統原本的基本結構與運作方式之能力,同時能有自我組織且適應壓力與變化的空間。

 

當地球上各種生態與自然資源系統面臨無可避免、大規模的人為干擾之際,恢復力相關研究即將焦點放在人與自然交互作用下的「社會-生態環境系統」(social-ecologicalsystems),例如:自然資源的採擷、沿岸被大量開發的水域、被週期性砍伐的森林、漁場的捕魚策略等。

 

而在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相關研究領域,回復力可視為是一種連結社會與生態的橋樑,可將其視為一種社會的能力,系統既要承受來自外部的擾動,也要面對自身在重新建構與復原之後的變化。

 

回復力可進一步細分為「生態回復力」(ecologicalresilience)與「工程回復力」(engineeringresilience),前者為描述系統能夠承受多大程度的衝擊與擾動;

 

而後者旨在說明系統遭受到擾動之後,回復其機能的速度,可評估系統受損後,多快可回復一定的服務能力,以面對下一次之衝擊。

 

氣候變遷特性在提高了極端氣候衝擊之頻率,系統回復能力越強,面對下一次衝擊之脆弱度越低。

 

例如,臺灣南部受莫拉克颱風之影響,山區大量土石崩坍,並淤積於河道,如未能在下一次極端氣候衝擊前將山區植披覆蓋與河川淤積回復到一定狀態,即可能衍生更嚴重災害。

 

面對氣候變遷,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經濟社會系統之脆弱度與回復力,為調適能力建構重要之評估指標。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27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9:3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