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澎湖天后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4 13:04: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文●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位於馬公市長安里,早在明代即已建廟,是全臺澎地區創建最早的媽祖宮,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天后宮俗稱娘媽宮、天妃宮、或媽宮,一般稱為媽祖宮。

 

馬公市早期叫媽宮,便是由此而來。

 

天后宮供奉的主神天上聖母,一般都稱為媽祖,是臺灣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明之一。

 

臺灣早期的移民,自閩粵渡海來臺,經常與大海搏鬥,為保佑先民安全渡海,特別崇拜媽祖。

 

由於澎湖是中國東南地區出海必經之地,因此早有漢人移居其間,並傳入民間信仰。

 

據傳在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便有媽祖廟存在。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水師攻打臺灣,將臺灣收入版圖後,將戰功歸於媽祖庇佑,此反映出媽祖信仰在東南沿海之盛況。

 

清康熙二十三年,將宋代以來敕封為天妃的媽祖,晉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並令各府縣改天妃宮為天后宮。

 

自清代以來,澎湖天后宮曾多次整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年代久遠,有坍塌傾頹之危,澎湖通判何器乃倡議重修。

 

乾隆五十七年協鎮李南馨等官紳倡議再修。

 

嘉慶二十三年(1818)通判陞寶、水師副將陳一凱等官紳再倡議重修。

 

日據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在祭壇下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大正十二年(1923年)鑑於媽祖宮當時已經墻垣傾圮,不堪作為奉祀之所,故由澎湖臺廈郊商會等地方仕紳集資重修,此為規模最大的一次重修。

 

現存天后宮形貌即即是此次重修時,延請原籍廣東大埔司傅藍木修建,於次年完工。

 

天后宮木架構有許多特色,如「門楣上喜加塊狀雕刻之墊木,彎枋雕得很剔透,最特別的是排樓看架加上向上傾斜的彎枋,有如匾額。

 

另外,他的吊筒大而吊柱小,尤喜作方柱。

 

排樓面上的彎枋及連栱,當緊接封柱時又增加斗,且呈半顆斗狀。」

 

天后宮前有個照牆界定出大空間,第一進分兩落,前落是三川殿,後落是捲棚,兩側與護龍開敞相連在三川殿,大楣以上的牌樓作法簡潔有力,兩層連板上疊有一斗三升的螭虎栱,後落出櫸與一般作法不同,通穿出柱後為輔助櫸而非正出櫸。

 

護龍夾著三川殿山牆與丹墀,內側是廊道,廊道架棟用疊斗,其因為捲棚有八字束。

 

第二進分兩落,前落高大而通敞,後落即正殿左右稍間分別隔成育麟宮及節孝,為少見的五開間重脊,前棟架有四列,全部作為捲棚暗厝,到大架棟只剩四點金柱,為三通五瓜,兩列架棟以隔斷牆將兩稍間隔開。

 

清風閣最主要在明間架棟的疊斗作法,尤其在斗上緣挖成弧線以接楹。

 

在三川殿步口為廟宇裝飾最重要的地方,步口架棟的刺花為全廟最重要的一部份,表現出彩繪師傅的功力,內容主要為歷史故事及花鳥。

 

天后宮的方位採坐北朝南,建築由前殿、正殿及清風閣三進帶左右護龍的縱深配置組成。

 

由於基地呈陡坡下降,建築物自前埕向後級級昇高,自側面觀之,山牆高低起伏。

 

是天后宮的最大特色。

 

同時,前殿後帶軒與後殿前帶拜殿互相呼應。

 

清風閣往昔為澎湖士子以文會友之處,現陳列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等文物。

 

澎湖天后宮為臺灣第一個古蹟修復的案例,同時本身建築富有重要的特色及歷史價值,對地區的觀光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189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6:22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