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灶神】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
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
灶神的由來,據許慎《五經異義》稱,相傳顓頊氏有子名黎,為祝融火正,祀為灶神。
西漢《淮南子‧汜論訓》稱炎帝作火,死而為灶。
世傳灶神姓名亦不一。
南朝宋《後漢書‧陰識傳》註引作姓張名禪,字子郭;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謂其名蘇吉利;
唐代《酉陽雜俎》謂其名隗,一名壤子。
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顓頊之子黎為灶神。
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之神。
約在東晉前,灶神又多了監查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喜禍福壽的職能。
東晉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
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
清代《敬灶全書》:「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灶神除掌管人們飲食外,也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統計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
農曆12月24日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稟報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糯米糰等,主要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讓他回天上時多說好話,所謂「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
也有用酒糟塗灶君,稱為「醉司命」,意思是把灶神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可以少打幾個小報告。
祭畢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君上天,同時焚燒一個用篾紮紙糊的馬,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儀式便完成。
在除夕夜(另一說在大年初四),再行接灶神之禮,當奉祀灶神完後,在灶上黏貼新的灶君紙馬。
現在民間供奉的灶君紙馬,大都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此外臺灣民間也有灶君是玉皇上帝之弟的說法,所以有些畫像則是樣貌年輕、手持如意者。
一般民間中廳的「家堂五神」神明聯上,灶神位居左下方,客家地區則在夥房(客家傳統建築形態)內每天祭拜土地龍神、戶神、門神、井神和灶神等,這是中國中原地區傳統的「五祀」,也稱家神,但也有將灶神單獨供奉在祖廳左方的情況。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