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學海書院】 學海書院位於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原名文甲書院(文甲與艋舺諧音)。
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淡水廳同知婁雲議建書院於草店尾祖師廟北畔,未果;
同年,紳民林國珯捐獻地基在下嵌莊(即現址),以周智仁等人為董事,因控案延廢,至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同知曹瑾才興建完成。
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來台巡視,將文甲書院改名為學海書院,而且由同知曹士桂親自兼任院長。
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進行重修,重修之經費除同知王鏞撥罰款三百五十六圓外,其餘一千四百五十八圓由擔任院長的大龍峒舉人陳維英勸捐。
學海書院的創建與學田的設置由淡水廳主導,規模頗大,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同知嚴金清所設立的艋舺義塾與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設置的淡水縣儒學,皆附設於學海書院之內。
學海書院經費雖豐,但在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原先淡紳胡焯猷、郭宗嘏捐充興直堡、八里坌堡等大租款項歸新竹明志書院之經費,因淡、新分治,而該租項皆在淡邑境內,學海書院與新竹明志書院還曾為此發生爭租案件。
日治初期,將書院充作日本陸軍宿舍,1896年「國語學校」事務所曾經短暫遷移至學海書院內辦公,1908年日人公開標售此地,由艋舺人士吳永富標得,當時有高姓族人商請轉讓,改建為宗祠,即今位於環河南路之高氏宗祠。
書院建築原有三進,1974年環河南路進行拓寬,第一進之門廳乃縮退新建;
目前高氏宗祠以學海書院之名義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除例假日外均開放參觀,為現在台北市轄內唯一僅存之書院遺跡。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