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屈肢葬】 屈肢葬是指人死亡後,他的四肢或是只有下肢被人為有意的折屈起來後,再放入木棺、石板棺等葬具裡,或直接放入墓穴中埋葬的一種葬法,從這個定義可以明白,「屈肢葬」是從死者的「葬姿」來命名的,因此當我們看到「屈肢葬」這個詞彙的時候,腦中就可以浮現死者四肢或下肢被折屈的埋葬姿勢。
為什麼人過世之後,還要把他的四肢彎曲起來再埋葬呢?
根據一些有關屈肢葬資料的討論及相關研究,考古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人身體彎曲起來的樣子與嬰兒在母親子宮內的姿勢很像,所以在死亡後,將死者擺成這種姿勢放入埋葬的地方,像是回到母親的懷抱中。
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與推斷,根據過去喬健先生訪問實行屈肢葬的台灣原住民,他們之所以用這種姿勢埋葬死者,一方面是由於傳統習俗,另一方面此種葬法比較省空間,也比較容易挖墓穴。
因此人們行使屈肢葬的動機到底是什麼,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定論。
此外,人們是如何將死者的身體折屈起來埋葬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可能是在人死亡之後,把他身體綁起來之後再埋葬,也有可能是在人剛死亡身體還沒有僵硬的時候,把四肢或下肢先彎曲折起來,再進行後續的埋葬行為。
在台灣地區,有許多原住民都有實行屈肢葬的情形,例如排灣族、雅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不過他們所行使的屈肢葬彼此並不完全一樣,有些是在人骨關節的折屈角度不同,有些則是折屈的姿勢不盡相同。
而台灣考古遺址中,有不少遺址都曾出土過屈肢葬的墓葬現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台北縣(註1)的十三行遺址,十三行遺址出土了兩百多座史前墓葬,大部分的人骨遺留,都是側身,手腳都呈屈折的樣子,像是一個人側向一邊蜷曲著身體在睡覺的樣子,這種特殊姿勢的埋葬方法同時也成為十三行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此外,在宜蘭縣的淇武蘭遺址、花蓮地區的富世遺址等也都有屈肢葬出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