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山豬崛遺址】 山豬崛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註1)三芝鄉(註2)錫板村,位於淡金公路南側山丘往山豬崛頂坑、古庄村3鄰15號鄭宅附近;
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8`55",北緯25°15`30"。
其地形為大屯山系之熔岩台地,台地邊緣向北凹下緩坡,兩側較高為一山嶼狀,海拔約於40~60公尺間,此台地北向有溪緣西而流,土質不佳均為旱作,除花生、蕃薯、相思樹外為荒蕪草地,相傳此地與四棧橋,昔日為凱達格蘭族小雞籠社活動地區,據臺北縣(註3)志記載,此地在開闢之初野豬群聚,故名山豬崛(盛清沂1962)。
遺址最早發現於1961年10月23日為盛清沂調查四棧橋遺址時,於當日下午所尋得。
本遺址嶼面均有稠密陶片分布,其範圍幾乎覆佔整個山嶼,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約60公尺。
此次的調查所採集的遺物以石器和陶器為主,石器標本有:石器4件,均為無刃器,網墜1件(根據盛清沂北海岸地區的調查,曾於老崩山與古莊遺址見類似遺物)、錘型器2件,砥石1件等。
除砂岩製砥石有殘缺外,其餘的遺物皆完整,質地多為安山岩。
陶器有153件,依據陶器的質地分四類為:粗砂褐陶17件、細砂褐陶17件、泥質陶片99件(有肩折圈足繩紋)及細沙有紋陶20件等(其中見有圈足及帶有紋飾者)。
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的調查採集到細砂繩紋陶、凹石。
1992連照美等人的調查採集到素面陶片、印紋陶片。
1997年劉益昌調查採集到素面陶片、印紋陶片。
另外,1963年宋文薰等、1995年劉鵠雄、2004年盧瑞櫻等均於此處作過地表調查。
依據多次調查的結果,這些遺物就其陶器質地的不同可以理解到,本遺址應含括兩個文化內涵,分別為:大坌坑文化晚期(劉益昌1997),年代約在5500-4500B.P.左右;
大坌坑文化為臺灣地區至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文化陶器通稱粗繩紋陶,特徵手製、質鬆軟、常含沙、色呈暗紅、深淺褐(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
早期見於台北縣(註1)八里鄉(註4)大坌坑、北市芝山岩、北市圓山遺址下層,近年在淡水河北岸、北海岸及台灣其他地區也有所發現(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
這個遺址所見的另一個文化是年代較晚的植物園文化,年代約在2800-1800B.P左右,為台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最晚的一層文化,即舊稱方格印紋厚陶文化。
本遺址所見泥質陶、印紋陶等均為植物園文化典型陶類之一(郭素秋2002)。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5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