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用「新石器時代」這個詞彙來指稱史前時代(prehistorictimeperiod)的一個特定時期,這個時期發生在舊石器時代之後,可以說是史前人類文化演進與技術發展的最後階段。
一般來說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屬於地質史上的全新世,最早的年代大約可以回推到距今一萬年前,而結束的時間則依照各地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例如:大約在西元前一千四百年左右中東地區和中國就已經出現文字而進入歷史時代;
而台灣地區有確切的歷史紀錄而進入歷史時代,則要到三四百年前的西荷時代甚至是明鄭之後了。
和之前的舊石器時代相比,新石器時代的指標是「農業的發生」與「產食經濟的發展」,這顯示人類對於世界認知和掌握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根據學者的研究,新石器時代最大的特色就是人類開始脫離了單純的「採集食物」的謀生方式,從中東區域、印度、中國到台灣,都有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有不同作物的種子,證明了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經懂得如何進行耕作活動,其他證據也顯示當時人們會從事豢養牲畜的畜牧活動。
也就是說,人類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從被動的依賴自然提供食物,轉變成主動的糧食生產者。
這個時期在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上,也有著長足的進步,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人類開始製作和使用「陶器」以及「磨製石器」。
使用陶器對新石器時代的人來說是一個嶄新的技術,表示人們懂得選取適當的陶土原料,並且透過燒製的過程製作出具有烹飪、儲存、可攜帶等功能的容器。
而石器的磨製對史前人類來說也很重要,這個技術可以讓他們做出外形更精美、功能更多元化、在使用上更有效益的器物。
例如農耕需要的鋤頭、鐮刀,木工需要的石錛、石鑿等工具,方便這時候的人類用來因應大自然的挑戰。
正因為糧食生產活動的展開,新石器時代的人類也逐漸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時代期間,都有聚落的出現。
而隨著定居和聚落的興起,這時候史前社會的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也開始在不同的文化中運作,連帶的使不同地區的文化由此發展出不同的樣貌。
以台灣而言,距今約6,000年至4,000年的「大坌坑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開始,隨後不同區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開始發展出各自的特色,他們的內容差異表現在不同的器物類型、器物組合以及文化風俗等面向。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間的文化彼此之間又會相互影響,堆疊出複雜卻又有趣的文化層序。
這些不同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彼此之間的關係、社會互動等議題,都是考古學家想要了解的問題。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