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9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施長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4:3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施長齡

 

施世榜所立之墾號。

 

施世榜(1671-1743),字文標,號澹亭,福建泉州府安海(今安平)人。

 

父施秉,隨施琅征臺有功,取得「都司僉書」之職,1684年(康熙23年)後,從事販糖日本的事業。

 

1691年後,施秉駐守安海,興建舊街店屋出租而致富,並興建6座豪宅。

 

1693年,移居鳳山縣落籍,經營蔗糖外銷,在鳳山縣下淡水溪港東里置有田產,種植水稻。

 

在府城(今臺南)亦有宅第,常居府城。

 

施世榜於1697年獲選鳳山縣拔貢生。

 

1701年朱一貴事件,總督覺羅滿保委以參贊軍事,隨軍征臺。

 

事平後,自備行糧,招募壯丁,隨軍綏撫南路,並招集難民2,000餘人復業。

 

因其軍功,獲題授都司;

 

後轉文職,任壽寧縣教諭,署漳州教授;

 

再升為兵馬司副指揮。

 

17-18世紀之交是臺灣農業的重要轉捩點,在此以前,耕地以旱田為主,其後蛻變為以水田為主。

 

清初臺灣水利設施僅有陂,水量有限亦不穩定,施世榜首開風氣,在1709-1719年投資巨金,興建施厝圳(八堡圳),截引濁水溪水,灌溉彰化縣屬十三堡半之八堡的田園,面積達10,000甲左右,成為臺灣第一大水圳,施世榜可說是水田化運動的先驅。

 

八堡圳鑿成後,荒地變水田,一年可二收。

 

彰化平原成為穀倉,鹿港因米之輸出而竄升為僅次於府城的第二大城。

 

無數人繼踵其後,在臺灣各地大築水圳,進而促成全面開發。

 

施世榜之能迅速拓墾土地,主要是透過主佃合墾制。

 

在水圳築成後,創立施長齡墾號,取得開墾權,並招來佃戶墾荒,施家成為業戶或大租戶,收取大租與水租,墾號內的佃戶成為擁有永耕權的農戶。

 

其後佃戶或小租戶又招來佃農,向佃農收取小租,成為小租戶,因而逐漸發展出雙重地主制。

 

1844年(道光23年)1月7日施家後代在「覆彰邑魏立軒明府呈」中提及,八堡圳完工後,年收租穀近45,000餘石。

 

以施家上則水田每甲大租8.8石計算,其擁有之田園達5,113.6甲。

 

為管理鉅額的租榖,施世榜將田園分與8子3弟,並沿八堡圳流經路線,設立12租館,管理收租與圳務事宜。

 

19世紀中葉後,施家漸致沒落。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04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9:17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