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9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有槽石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2 14:28: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有槽石棒

 

有槽石棒(GroovedStonebaton),是一種不帶鋒刃的石器,它以棒狀的外形與用部的鋸槽,為最主要的形制特徵。

 

對於這類型之石器,過去研究者多依據對其他民族的觀察而試圖推測其用途,並且直接命名為「樹皮布打棒」或「石製印陶紋器」。

 

但考古學者連照美認為,在沒有充分考古學資料得以證實這類石器的確實用途之前,以「樹皮布打棒」或「石製印陶紋器」來稱呼並不適宜,因此提出了按照器物實際之形制特徵所訂的名稱,也就是「有槽石棒」。

 

台灣地區所發現的有槽石棒,其數量相當地稀少,以很低的頻率廣泛分布於全島各地的若干遺址。

 

最早被著錄的有槽石棒,是於1933年移川子之藏與宮本延人在蘇澳新城遺址發掘石板棺遺跡之時所發現。

 

1963年凌純聲的「華南與東南亞及中美洲的樹皮布石打棒」一文,與1979年連照美的「台灣的有槽石棒」,則是至目前為止對於台灣這類標本有所研究與分類的重要著作。

 

凌純聲在認為這種石器只有「樹皮布打棒」一種用途的前提下,對此器物依照形制分成「橢圓打棒」、「直背打棒」、「裝柄打棒」及「有角打棒」四種型式。

 

連照美則認為有槽石棒在製作和完工的形制上,顯著地具有兩種傾向:其一屬於精製型,標本整體均加以磨製,有明顯用部(拿來打的部分)和把部(拿取的部分)之分。

 

把部多為橫剖面橢圓形或近圓形,用部寬面近長方形、其中一側是帶有鋸槽的槽面。

 

槽面呈近平至中間拱起的弧面;

 

其二是很少加工,直接選取外形呈長條形且橫剖面橢圓形的礫石,來就部分區域施以磨鋸溝條的動作,槽條多見於礫石的窄側面,除此之外便很少加工。

 

部分有槽石棒是直接經由發掘而出土於台灣各地的遺址,包括圓山、墾丁、卑南、都蘭、鯉魚山、東河、蘇澳新城等。

 

其中圓山遺址下層文化層曾出土一件,證明此類石器出土時間應該很早,屬於台灣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張光直1954)。

 

其餘數件標本,多出土於台灣東部的一些石板棺遺址之中,顯示台灣東部的卑南文化可能與其有所關聯。

 

只是,由於直接出土的器物數量甚少,且非經由發掘而採集到的有槽石棒大多出現於石板棺文化分布區以外的遺址,所以研究者仍難以斷言有槽石棒與何種文化有著必然的關係。

 

最後,有槽石棒的功能究竟為何?

 

早期研究者大多猶疑於樹皮布打棒或石製印陶紋器兩種用途,不過自從凌純聲在1963年發表文章之後,有槽石棒用以製作樹皮布的推測便佔了優勢,甚至有些學者無條件地視這個說法為圭臬。

 

然而,連照美委請台大地質系的劉平妹進行分析,發現有槽石棒的質地大多相當不耐連續捶擊的動作,且觀察標本的槽面也沒有分布因捶擊所造成的傷痕,因此認為這些現象似乎並不符合樹皮布打棒的功能。

 

而就此種石器用途的另一個推測,也就是陶印紋器,連照美認為首先應檢視文化層中一起出土的同時期陶質標本中,是不是有與石棒上溝槽相當的隆起條紋存在,若有才能加以佐證石棒的功能可能與製陶相關,但這一方面的資料目前還相當有限。

 

此外單就石棒而論,石質標本是相當重的,要用來拍打剛以陶土塑成型的陶器,實在令人懷疑合用的程度。

 

就其在時空上有很久的延續和很廣的分布、出現率偏低、以及製作精美等面向來看,這種石器也許不是很實用的生產工具,或許也有可能是儀式上的用具。

 

總而言之,史前時代的有槽石棒,其功能、分布狀況和與考古文化之間的關係,至今仍不清楚。

 

目前考古學界認為有槽石棒即為樹皮布打棒的學者還是不少,且相信此應與南島語族有相關。

 

我們期待,隨著日後更多相關的考古資料出土,此一問題將能得到更明確的解答。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42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9:18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