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毗舍耶】 宋元時期澎湖群島附近的先住民。
南宋(1127-1279年)初年詩人樓鑰撰〈汪大猷行狀〉、周必大撰〈汪大猷神道碑〉,都提到汪大淵於1171年(乾道7年)任泉州知州時,有島夷「毗舍耶」,先後劫掠「平湖」(今澎湖)及泉州海岸,汪大淵派遣部將分兵駐守,才杜絕後患。
其後有關毗舍耶較完整的記載,是南宋趙汝适於1225年(寶慶元年)成書的《諸蕃志》,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四裔考》和元末編修的《宋史‧外國傳》,均抄自《諸蕃志》,而略刪減其部分文字。
此三書提及島夷毗舍耶於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先後劫掠平湖及泉州沿海村落。
有學者認為毗舍耶是臺灣南部的原住民,另有學者認為毗舍耶即菲律賓的Visaya族,譬如淳熙年間亦有來自菲律賓呂宋島北方的「白蒲延」(Babuyan,又譯巴布延)劫掠福建漳浦沿岸。
當毗舍耶劫掠時,泉州地方「每遇南風,遣戍為備」,可推知毗舍耶曾居住於泉州之南,利用西南季風北上;
亦可推知是利用東北季風南返。
依諸書所述,在地緣上毗舍耶鄰近澎湖;
在人種上,據周必大所述,其外貌特徵是「肌體漆黑」,且「語言不通」。
1227年成書的《輿地紀勝》引唐代施肩吾的〈島夷行〉來註「彭湖嶼」,故學者認為在漢人入居澎湖之前,澎湖群島已有先住民。
以南宋時代的認知,今澎湖群島內至少有一部分島嶼是「島夷居處」,這個族群的外貌特徵是「黑皮」。
毗舍耶人「惟以竹筏從事」,「時至寇掠,其來不測」,遇官軍擒捕時能「泅水而遁」。
參酌清初關於黑水溝的描述,要以竹筏從臺灣橫渡黑水溝到泉州、或從泉州泅水遁回臺灣,均十分勉強。
依據宋元時期的文獻記載,與平湖煙火相望的毗舍耶人,應為澎湖諸島中的黑皮島夷,至於從何處遷入,學界尚無定論;
但從同時代的白蒲延劫掠漳浦一事來看,似以來自菲律賓(或經由菲律賓)的可能性為大。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