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淡蘭古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8:14: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淡蘭古道

 

清代連接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要道。

 

原稱淡蘭道,今稱淡蘭古道。

 

1807年(嘉慶12年)臺灣知府楊廷理所修築,為一條兼具移民、墾殖、交易往來與軍事防務的重要路線,也是淡水、噶瑪蘭(今宜蘭)兩廳之間郵務傳遞的要道。

 

淡蘭道早期即為人們行走的路徑,是乾隆末葉到嘉慶中葉進入噶瑪蘭的主要道路。

 

1807年,海盜朱濆攻擊蛤仔難(今宜蘭),楊廷理率軍由艋舺(今萬華)取陸路,開三貂嶺線山路入蘭援救,該路因此成為官道,為「入蘭正道」。

 

淡蘭道大致分為三貂嶺線與文山線,根據《噶瑪蘭志略》「雜識志」記載,淡水入蘭道路最初由八堵折入雞籠(今基隆),循東北海岸過深澳,再往南越嶺至今瑞芳,登三貂嶺、嶐嶐嶺進入噶瑪蘭。

 

後來不經雞籠,改從東行,由暖暖、三爪仔越三貂嶺,即由艋舺向東北,經錫口(今松山)、水返腳(今汐止),經過雞籠或暖暖,進入三貂社,再翻越嶐嶐嶺或草嶺進入噶瑪蘭的路線。

 

文山線分為東、西兩支,入口為艋舺。

 

西支是由大坪林入山,從內山行走,經大湖隘,抵宜蘭東勢的溪洲;

 

東支經古亭、深坑、石碇、頂雙溪,到礁溪街。

 

淡蘭道有三貂嶺、燦光寮舖、草嶺、嶐嶺等段,其中草嶺段約於1812-1820年形成,為淡蘭道的主線,取代嶐嶺段,但在宜蘭鐵路通車前,人們仍經嶐嶺道往來頭城、福隆間。

 

淡蘭道為目前臺灣所知最早開闢的山區官道,其中的草嶺段現為熱門的健行路線。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3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11:46 , Processed in 0.1718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