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清水社口遺址】 清水社口遺址行政隸屬於台中縣(註1)清水鎮(註2)西社里,位於大甲溪新沖積扇與大肚溪之間的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屬於清水沿海集水區範圍內。
海拔高度約僅在7至7.1公尺之間,方格座標E205400mXN2685125m。
遺址所在地圖: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號9521-IVSW,圖名:清水。
清水社口遺址的發現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溫振華教授,於2002年7月15日路經台中縣(註1)清水鎮(註2)社口聚落,在當時興建中的台中港特定區特一號道路工程的施工範圍中,發現暴露於地表的文化遺物和生態遺留。
因為工程的破壞,遺址殘存之範圍僅在鹿寮大排水溝以北,鰲峰路西側之空地,估計面積約有740平方公尺。
清水社口遺址在2003年經過搶救發掘,計發現兩處遺跡,其中一處為小規模的貝塚,在地表下80公分處的平面分佈略呈近圓形的不規則形狀,西北東南走向的長軸約375公分,東北西南走向的短軸約291公分。
貝塚上層大約出現在地表下40公分,其厚度因地形之故並不一致,大約在30到50公分之間。
伴隨出土物,包括數量豐富的文化遺物和生態遺留,如陶片、硬陶、砥石、鐵塊、以及有切割剝削等加工痕跡的動物長骨和鹿角。
也出土不少木炭和紅燒土。
生態遺留包括哺乳類動物,如鹿科動物和豬,另外也發現少量的烏龜、魚類和鳥類遺骸,以及大量貝類遺留。
其中,獸骨主要以鹿科動物為大宗,貝類則以文蛤和結節蜷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貝塚中並未發現任何瓷片。
另外亦發現一處小型灰坑,如以深度在地表下80公分的灰坑形狀來看,略呈圓形,直徑約為180公分,厚度最厚處約有80公分。
其上層大約出現在地表下30公分,顏色為淡橄欖褐色,內含陶片、瓷片、硬陶、砥石、凹石、鐵塊等文化遺物,其中亦出土較完整的瓷碟和瓷碗。
另外也夾雜木炭和紅燒土,質地略硬而結實。
底層含炭量增多,形成一帶狀分佈,顏色墨綠,內含獸骨、陶片等。
陶質遺物包括陶容器、陶紡輪和硬陶。
其中陶容器依器表顏色,可以區分為黃褐陶和灰黑陶二大類。
以夾砂程度而言則可再細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
器型有罐形器和缽形器。
器表裝飾,主要為壓印紋和條紋,部分灰黑泥質陶可見黑彩。
石質遺物數量少,包括穿孔石珠、石紡輪、石錘、凹石和砥石。
瓷器主要集中出土於灰坑中,及其周圍附近。
器型有碟型器和碗型器。
據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教授初步鑑識,認為這批瓷器應為明末清初時期所燒製,來源可能來自對岸福建的民窯。
金屬遺物,外型或為弧形、或為板狀、塊狀、管狀等,鏽蝕嚴重,器形不明。
所測得的年代,大約距今都在730到360年前之間,屬於金石並用時期或鐵器時代的番仔園文化晚期的鹿寮類型。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