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清法戰爭】 清朝與法國因越南問題而引起的戰爭。
又稱中法戰爭。
戰爭期間臺灣北部成為主要戰場之一。
法國圖謀越南許久,1882年(光緒8年)法越戰爭爆發,中國在東南沿海開始警戒。
1884年4月,法艦伏耳達號(leVolta)闖入基隆啟釁,經英國駐淡水領事亞歷山大‧福里達(AlexanderFrater)調停,化解衝突。
此事顯露出法國窺伺臺灣的企圖。
為了統合臺灣駐軍的號令,淮軍將領劉銘傳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臺灣督辦軍務。
8月初,法軍攻擊大沙灣(今基隆市中正區)的清軍礮臺,並調派大隊兵力登陸。
守軍採誘敵深入的方式,結果法軍大敗。
8月底,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A.A.P.Courbet)將兵鋒指向福州船政局。
以立即宣戰、立即開戰的方式,徹底摧毀馬尾造船廠與船政局所屬的兵輪。
9月初,法艦窺伺滬尾(今淡水),因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與劉銘傳部署嚴密,遂再大舉進襲基隆。
10月,法軍從仙洞(今基隆市中山區)附近登陸,擊敗守軍向內陸山丘挺進。
劉銘傳逕自從基隆撤防,法軍得以佔領基隆市區。
數日後,法軍又從基隆調派軍隊,搭船繞過北海岸準備登陸滬尾。
提督孫開華固守,痛擊法軍,戰局轉危為安。
1885年3月,法軍得到外籍兵團的支援,大舉進攻在基隆外圍的清軍陣地,清軍被迫全面退守至五堵一帶,北臺灣的戰局又陷入險境。
但法軍沒有急攻臺北府,反而出兵佔領澎湖,讓封鎖臺灣的策略奏效。
清、法在越南與臺灣戰場相持不下的局勢,雙方於6月簽定《中法新約》,法國取得越南的宗主權。
臺灣因戰略地位提升,受到清廷重視,在同年建省,由劉銘傳擔任首任臺灣巡撫。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