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4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清賦】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8:0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清賦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六月,法軍攻臺灣,清廷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

 

次年(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四月,中法戰爭結束,劉銘傳仍留臺灣負責善後事宜。

 

在牧守臺灣的這段期間,劉氏對臺灣在國防上的重要性,及清廷現有的政經制度所造成的流弊都有深刻了解。

 

特別是針對賦稅問題,劉氏認為臺灣的財政之所以無法自足,主要原因就在於賦稅未曾清查。

 

因此,當臺灣設省,劉氏就任首任巡撫之後,「清賦」便成為其推行的第一項重大施政。

 

所謂「清賦」,從字面意義來說只是「清理賦役」,不過實際上,清賦的內容主要包括了「清丈土地」與「改革租約」兩部份,其影響範圍及於全臺灣的土地、賦役與租佃關係,而最終目的則在於「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使田賦達到足以自給的程度」,因此,所謂清賦,實際上就是一種清朝官方推動的土地改革政策。

 

劉銘傳的清賦改革,依施行程序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一)興辦保甲,清查戶口糧賦;

 

(二)清丈田畝;

 

(三)改租定賦;

 

(四)核發丈單。

 

清朝統治臺灣兩百餘年,其間豪強隱沒田地,逃避賦役的情況不可勝數,且臺灣尚有「一田二主」的特殊現象,土地名義所有者(大租戶)與實際土地擁有者(小租戶)和租稅負擔者(佃農)並不相同,更增加了課徵賦稅的難度。

 

面對這種情況,劉氏採取循序漸進的溫和手段,先釐清戶籍與土地關係,再進行大規模清丈,減少隱田的存在,並按田地等級畫定賦稅標準,最後再與大地主協商,以減少大租額度的方式減輕農民的負擔,換言之,即在士紳勢力所能容忍的範圍之內,對於臺灣的土地與賦役進行有限度的改革。

 

清賦自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起,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底結束,成果十分豐碩:全臺賦稅從清賦前的十八萬兩銀增加到六十七萬兩銀,臺省的財政體質獲得極大的改善。

 

不過,整體的改革仍不完全,除了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以外,由於妥協之故,造成臺灣土地制度混亂的關鍵—大租權—仍未能完全廢除。

 

臺灣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需等到日本人統治時期才得以開展。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988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9 06:28 , Processed in 0.4843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