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理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45: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理番

 

清代臺灣安撫、教化原住民的政策。

 

清代理「番」採取漸進政策,先撫化原先已歸附荷蘭人及鄭氏政權的熟番,再擴及未歸化之生番。

 

1683年(康熙22年)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以招徠開墾為要務,因此最先招撫番人,至1714年歸附的番社已達53社之多。

 

但因日益增加的漢人移民侵入番地開墾,1722年清廷為解決漢番衝突,劃定番界,規定漢番不得越界;

 

1734年(雍正12年),依臺灣巡道張嗣昌的建議,設立番學,從教育方面進行撫番。

 

儘管政府三令五申,漢人仍越過番界開墾,1766年(乾隆31年)清廷改革番地行政,設南、北路理番同知。

 

北路理番同知置於鹿港,統轄北路72番社;

 

南路理番同知以海防同知兼攝理番事務,統轄22社。

 

理番同知是專管熟番村社的特殊官署,不受臺灣府之節制,所有民番交涉事宜,社餉、通事人選薦舉、編查戶口、組織保甲及派遣壯丁巡守隘寮等,皆屬同知的管理範圍。

 

1812年(嘉慶17年)新設噶瑪蘭廳,理番相關事務不再歸理番同知,而由民番糧捕通判兼理;

 

1875年(光緒元年),爲推行開山撫番政策,改北路理番同知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移置新設立的行政區埔裏社廳,是為該廳長官;

 

但仍駐在鹿港,僅派委員辦理。

 

南路改為南路撫民理番同知,移置新設立的行政區卑南廳,是為該廳長官。

 

至此,原屬直隸廳的理番同知被裁撤;

 

1888年,番社一切事務移歸各縣辦理。

 

在生番方面,清朝前期採消極政策,以封禁番界,防止漢番越界生事為要務,如設置隔離漢番的土牛溝、設隘防守等。

 

及至同治年間,相繼發生美國商船羅發號之船員因觸礁在瑯嶠登陸為生番所殺害,及琉球漁民被牡丹社殺害,引發國際事件,欽差大臣沈葆楨奉命來臺主持防務,奏請「開山撫番」,而使臺灣長期之封山禁墾,一夕廢除。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57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23:4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