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5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瑠公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44: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瑠公圳

 

清代臺灣北部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圳。

 

1740年(乾隆5年),業戶郭錫瑠為灌溉臺北盆地,糾集佃戶出資,欲從大坪林鑿石穿山,引新店溪水,因地險番猛,未能成功。

 

1752年,再度興工開鑿,亦功敗垂成。

 

1753年,與大坪林墾首蕭妙興等人合作,第三次進行開鑿,7年後終於鑿穿石腔,引得水源,並在1765年左右完成大小圳路。

 

據同治年間編修的《淡水廳志》記載,瑠公圳自大坪林引水,往南直抵公館街拳山麓內埔。

 

其後圳路主要分為三條幹線:其一,由小木梘至林口莊及古亭倉頂等田,與霧裡薛圳為界;

 

其二,由大灣莊至周厝崙等處,餘水流入下陂頭小港仔溝;

 

其三,由大加蠟東邊的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今臺北市延吉街、市民大道交叉口附近)、五分埔、中崙、上搭搭攸(今松山區永泰里)等處,餘水從劍潭對面的犁頭標,流入北港大溪(今基隆河)。

 

灌溉區域廣及臺北盆地南部,約1200餘甲。

 

沿線橫跨許多小河川,為了讓圳水順利往北流動,利用鑿空的長條型木材作為水管,架造在河川上方以導引圳水,稱為「梘」或「木梘」,成為瑠公圳特有的構築技術和沿線景觀。

 

1901年(明治34年),臺灣總督府頒布「公共埤圳規則」,凡具公眾利益之水圳皆指定為公共埤圳,瑠公圳因此改為「公共埤圳瑠公圳」。

 

1907年,與霧裡薛圳、上埤合併為「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成為水利事業的自治團體。

 

同時,為減少圳路重疊以發揮最大的供水效能,遂施行圳路統合整治計畫。

 

1910年,雙連埤、大竹圍埤、下埤、三板橋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鴨寮埤、牛車埔埤等8個私埤,經總督府同意併入瑠公圳組合,奠定日後的基本規模。

 

1940年(昭和15年)灌溉面積達2500餘甲,組合成員2,389人。

 

1946年,依「臺灣省農田水利協會章程」改隸臺灣省管轄;

 

1968年改稱「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雖因臺北市快速都市化而失去原本作為灌溉水圳的重要性,但仍藉由捐助成立「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等財團法人,轉型為都市型的水利組織。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23:51 , Processed in 0.0624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