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瑪瑙】 由纖維狀二氧化矽(SiO2)隱晶質晶體組成的岩石,具有不同顏色形成的同心帶狀紋路。
一般通稱為玉髓(chalcedony),紅色的稱為肉紅玉髓或紅玉髓(carnelian),具有明顯層狀顏色帶的稱為瑪瑙。
臺灣東部海岸山脈的都巒山集塊岩中,產出含有銅離子的藍色玉髓,俗稱「臺灣藍寶」;
新竹頭前溪流域也曾發現少量瑪瑙。
在臺灣地區出土與傳世的「瑪瑙」珠,都是顏色橙紅到紅色的紅玉髓。
紅玉髓珠是臺灣各族原住民十分喜愛的裝飾品,元代汪大淵撰寫的《島夷志略》,記載元朝末年與「琉球」貿易的物品即有瑪瑙。
明末陳第撰寫的〈東番記〉也記載閩南一帶的漢人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環等,與臺灣原住民交易鹿製品。
從史前時代晚期到歷史時代早期,臺灣沿海平原地區許多遺址都出土紅玉髓珠,並經常與玻璃器共出。
年代最早的是十三行文化的多處遺址,三和文化的舊香蘭遺址,以及卑南遺址文化公園地點;
臺灣中部番仔園文化、早期歷史時代的許多遺址也有出土。
宜蘭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出土長度超過5公分的大型紅玉髓珠,是目前所見體積最大的紅玉髓出土物。
臺灣傳世與出土的紅玉髓珠形制多樣,有算盤珠、菱形珠、菱形片狀珠、卵形珠、長角柱狀珠、六角形珠等。
類似形制的紅玉髓珠在東南亞許多遺址出現,來源有來自中國、印度等不同說法。
2000年西方學者分析泰國出土紅玉髓珠之化學成分,認為在東南亞另有一紅玉髓珠生產中心,因此,臺灣地區出現的紅玉髓珠的來源,尚須進一步分析研究。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