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生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6:4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生番

 

「生番」一詞,是清治時期,以漢化的深淺為依據,對於漢化較不嚴重或無漢化的台灣原住民的稱呼。

 

其指涉的主體,後來在日治時期,被稱為「生蕃」、「蕃人」、「高砂族」,在國治之後,稱為「山胞」。

 

我們今天認識到的原住民的種種概念以及稱呼上的指涉,大多是依循這這個名詞的歷史內涵而來。

 

「生番」一詞的出現,在文獻上最早可見於一七一六年(康熙五十五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題報生番歸化疏」。

 

該文首見「生番」與「熟番」的稱呼。

 

但該文只提及「生番」與「熟番」的描述,並未有明確區分的標準,在一七一七年(康熙五十六年)周鐘瑄的「諸羅縣志」當中,首度在文獻當中出現「生番」與「熟番」的區分標準。

 

「諸羅縣志」中提及:「內附輸餉者曰熟番,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或野番」。

 

其後,劉良壁「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土番風俗條引「台灣志略」曰:「台灣僻處海外,向為土番聚居,自歸版圖後,遂有生、熟知別。

 

生番遠住內山,近亦漸服教化;

 

熟番則應差納糧等於齊民」」往後的文獻奏折多以劉良壁的標準為依循,於乾隆朝時,生番、熟番的分類,已在奏折當中成為廣為採用。

 

由此可見清治時期,自康熙朝就有生番的分類,與生番相對的是熟番,兩者的區分標準於前所述,在概念上是根據漢化的標準而定。

 

漢化較淺稱為「生番」。

 

然而在實際的分類上,則是根據民政上是否有符合編籍、納糧、應差而定。

 

三者皆否為「生番」,三者皆有為「熟番」。

 

因此,當時的「生番」所指涉的主體,是可以流動的,如果「生番」與朝廷接觸之後,編籍、納糧、應差,則政府就會改編訂為「熟番」,如果原本已經被朝廷分類為熟番,因為與漢人衝突或者任何理由,失去了編籍、不再納糧、應差,則又重新劃分為生番。

 

在使用「生番」一詞的清代,對於「生番」一詞所指涉主體的態度,以「牡丹社事件」為分界點,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在牡丹社事件之前,朝廷認為,「生番」不具有人格身份,「生番」所居的「生番地」是化外地,不是清國領屬。

 

在牡丹社事件之後,意識到「生番地」與「生番」在國法與國際法上的重要性,轉變態度,認為「生番」為子民,「生番地」為朝廷領屬。

 

但是實際上,在清治時期,一旦被分為「生番」,就意味著在民政與行政上朝廷無法管轄,因此其地位與身份,與「熟番」、漢人有很大的差別。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00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03:05 , Processed in 0.34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