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生痕化石】 沉積岩在其形成過程中,會將生物活動所遺留下的痕跡保留下來,若環境允許就會形成化石。
化石主要可以分為實體化石和生痕化石(tracefossil)兩大類。
實體化石是指地層內所遺留的生物遺骸所形成的化石,如恐龍骨骸、貝殼、碳化木等化石。
另一種化石則非實體的生物遺骸,而是生物在當時的環境下活動所留下的痕跡,如足跡、柱洞、火塘等外,還包括動物巢穴、糞便化石等等,這類的痕跡如果沒有受到破壞且受到後來穩定的泥沙沉積,就容易保留在地層中形成所謂的生痕化石。
十九世紀時期,生痕化石還常被人誤認為是某些動植物的化石,後來Seilacher提出生痕相的觀念,認為不同深度的環境會有不同的生痕化石群的分布,也因此學者開始建立起生痕相與沉積環境的關係模式,並藉此研究古沉積環境的演變過程(陳文山1994)。
藉由生痕化石的保存方式和其與沉積層之間的關係,可了解到生物的行為模式和環境關係,如它是居住在土中還是地上、是如何生活的;
也可透過古生物學,依據不同種類生痕化石的彼此空間關係了解到此地的古環境變遷。
水平面向的空間關係表示同時性的地理環境;
垂直的空間關係表達出此地的歷史環境變遷。
由於同樣的生痕化石可能位於不同的環境中,所以在判斷古環境時不能單以單一或部分的生痕化石為標準,需考量整體的生痕族群為主。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