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臺海危機】 1950年代以來發生於臺灣海峽之軍事衝突。
1950年上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挾其在大陸勢如破竹的軍事優勢,積極籌畫攻打臺灣,但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宣布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打亂了中國的計畫。
1953年年中,韓戰接近尾聲,中國政府重新回到以軍事力量「解放臺灣」的策略上。
1953年5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對中華民國國軍控制的浙江沿海島嶼進行登陸作戰,1955年1月攻陷一江山島,720名守軍全數陣亡,蔣中正總統在美國壓力下撤守駐大陳島的1萬4000多名居民。
這一場持續一年多的浙江沿海島嶼爭奪戰,以及發生在1954年9月3日的金門砲戰,一般稱為「第一次臺海危機」。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數百門大砲在下午5時30分,向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進行密集砲擊,85分鐘內發射3萬多發砲彈。
砲戰持續至1959年1月7日,總計落在金門等地的砲彈數量超過40萬枚,稱為「第二次臺海危機」。
由於砲戰發生在8月23日,國內稱為「八二三砲戰」。
中國發動「八二三砲戰」之指導戰略,實際上延續自1949年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攻防戰,一旦金門防線崩潰或撤守,解放軍不排除趁機進占金門島群。
然而在砲戰期間,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得知美國有意迫使蔣中正從金門、馬祖撤軍,中共若取得兩個小島,卻將造成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領土只剩臺灣、澎湖,在地緣上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離關係,日後一旦「劃峽而治」,恐將出現「臺灣獨立」的變局。
有鑑於此,毛澤東在1958年9月間決定放棄登陸金門列島的計畫。
第二次臺海危機在1959年1月落幕後,臺灣海峽三十多年間未出現大規模軍事衝突。
1995年6月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激怒中共高層,隨後解放軍在臺灣海峽進行導彈演習及實兵登陸操演,一直延續至1996年3月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大選結束才告落幕,論者多稱之為新一波「臺海危機」。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