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臺灣先史時代的貝塚】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5:44: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臺灣先史時代的貝塚

 

此篇文章為國分直一於1962年發表,刊登於《農林省水產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學篇》,為日治時代之農林省水產講習所出版。

 

其內容統計與列舉了至1962年為止,臺灣各地發現的遺址貝塚與大致內容,由北到南大致為基隆灣岸的貝塚,臺北盆地中的圓山、劍潭、宮之下、西新庄子、社仔、太加蚋保、西雲岩、唭里岩、江頭、北投競馬場、南港、淡水八里庄、艋舺貝塚;

 

西海岸中部的新竹公園、後龍底、苑裡、番仔園、麻頭路、八卦山貝塚;

 

西海岸南部的蔦松、三崁店南方貝塚,台南台地西北緣之六甲頂、三本木高地、台南台地西南緣之台南市郵局、芭蕉腳、鞍仔、十三甲,台南台地東緣之牛稠子、網寮、台南市東門町,二層行溪以南之中洲、大湖、湖內、烏樹林、小崗山、螺底、阿殼仔、後頸,壽山周邊之龍泉寺、桃仔園、覆鼎金,鳳山丘陵南端之鳳鼻頭;

 

東海岸及澎湖島之良文港貝塚調查概況。

 

貝塚為當時人類食用後丟棄的貝類,內容包括大量的貝殼及可能伴隨當時人食用與後來前往攝取食物殘渣的動物骨骼,甚至包括史前人的墓葬。

 

從出土的生態遺物及工具可推測當時人類的生活、及在在農業、狩獵、捕魚、撈貝的生業情形。

 

臺灣貝塚的形成及保存與臺灣地質、地形史有關。

 

貝塚、貝群的形成、其與現生貝群之間的變化,及與當時的海陸分佈情形、海水面升降、地表的不等量升降運動頻繁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同時亦與貝類生活區之泥沙淤積速率和所引起之海岸地形與地質之劇變及氣候變化皆有關。

 

例如目前台地中的貝塚,形成於當時地形地貌中的溺谷或谷岸附近,後經泥沙淤積或海退、陸地隆起等作用,而形成今日所見之貝塚遺址樣貌。

 

因此研究貝塚可提供相當多過去人類生活不同面向的資訊,此篇文章整理了過去所發現貝塚的資料,為日後相關的研究奠下基礎,是篇繼往開來的重要文獻。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04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2:58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