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日治時期臺灣最高之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
兒玉源太郎擔任臺灣總督時期,即認為經營熱帶領土必先著重殖產、衛生等之調查實驗研究,有必要設置一獨立的研究機構。
1906年(明治39年),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鑑於科學研究有助於施政,乃計畫合併領臺以來各欠完備的實驗機構成為「科學的研究所」,提供實驗研究成果作為各機關開發臺灣各項產業的參考,尤其是關於交通、教育、衛生等迫切需要之基礎工程。
經日本帝國議會審議通過,總督府自1907年度起以5年為期編列50餘萬圓的事業費,及5萬餘圓的設備費預算,在臺北三板橋庄東門建設總督府研究所廳舍,1909年4月1日,正式設立臺灣總督府研究所,首任所長為醫學博士高木友枝。
之後歷經三次擴張,1921年(大正10年)8月2日,發布「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官制」,將「農事試驗場」、「糖業試驗場」、「茶樹栽培試驗場」、「園藝試驗場」、「種畜場」、「林業試驗場」等調查研究機關併入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成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下轄農業部、林業部、工業部、衛生部、庶務課,共4部1課,以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為首任所長。
該所技師編制年均約45人、技手約60人,年度總經費約90萬圓。
農業部著重熱帶農作物、茶葉、砂糖、畜種之實驗檢定和改良,曾改良柑橘類種苗約40萬株配送全島栽植,亦曾進行印度牛與臺灣在來牛之配種繁殖實驗;
林業部則進行有用樹木之殖育利用和植物調查,該部調查臺灣植物計3,779種,佔當時日本全國植物總數52.7%,並長年進行奎寧實驗分析,均為臺灣林學史重要的業績;
工業部著重釀造、食品化學之研究及工業物資鑑定;
衛生部則致力於傷寒、瘧疾、熱帶衛生研究,以及疫苗和血清製造等,並負責藥品實驗分析及醫療品檢查。
另設置「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評議會」,以所長為議長,選任總督府內高等官為評議員,每年5月固定召開總會,每月召開各部部會,使所長得以掌握各部狀況與研究成果。
1939年(昭和14年)中央研究所裁撤,所轄農業、林業、工業、衛生四部,分別改制為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工業研究所及熱帶醫學研究所。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