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0 20:44 編輯
【史學●蔦松文化】
史前考古學文化,屬金屬器時代(又稱鐵器時代),年代約距今1,800-500年間,涵蓋範圍包括:嘉南平原、高雄平原及鄰近丘陵地區。
文化特色包括:使用鐵器及特殊型制之紅褐色素面陶。
依年代早晚及地域差異,又可劃分成若干期相。
嘉南平原早期之遺址以臺南市鞍子遺址為代表,約距今1,800-1,400年。
聚落規模約10公頃,見稻米、薏苡等植物遺留,部分遺址見貝塚。
石器少見,主要為石錛。
開始出現鐵製工具如矛、鏃等。
陶器以素面紅陶為主,常見夾雜粉白碎礫,器形以圜底罐為主;
鳥頭狀器普遍出現,另常見人形母題陶偶及灰黑陶環。
臺南科學園區的道爺南遺址,墓葬遺骸下方常舖設陶片,墓葬形式多採頭向朝北之仰身直肢葬,除見陶容器陪葬外,也發現使用鐵器、玻璃飾品做為陪葬。
鞍子期以後地區歧異性變大,臺南平原的遺址約距今1,400-1,000年,以臺南縣(註1)永康市(註2)蔦松遺址為代表,聚落規模更加擴大,曾文溪北岸的西寮遺址達100公頃以上。
生態遺留有稻米、小米、薏苡,數量增多,鐵器則見劍、矛、鏃、魚鉤等。
陶器以夾細砂之素面紅陶為主,器身常附加直孔紐、穿孔矮圈足或平底。
墓葬多採頭向朝北之仰身直肢葬,除容器、鐵器和玻璃珠外,另見幾何刻劃紋之骨環及陶環等飾品。
約距今500-100年之遺址以臺南縣(註1)新市鄉(註3)看西遺址為代表。
文化內涵與前期相似,僅平唇罐口數量變多,另出現稜柱狀陶支腳。
相同類型陶器至年代更晚之西拉雅文化仍有所見,顯示西拉雅族群可能傳承自蔦松文化。
高雄平原早期之遺址以高雄縣(註4)林園鄉(註5)清水巖遺址為代表。
陶器以紅褐色夾粗板岩為主;
器型主要為罐形器,常見橫孔紐狀把及平底。
仍見相當數量石器;
晚期以高雄市龍泉寺、覆鼎金遺址為代表,多見貝塚,陶器同樣以夾板岩、素面陶為主,器型與前期相似,但石器已幾乎不見。
嘉義丘陵及美濃丘陵等麓山丘陵發現相類似之遺留,但石器數量偏多,顯示鐵器之使用不若平原地區。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