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2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豫防衛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0 13:1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10:15 編輯

史學●豫防衛生

 

日治時期運用公共衛生手段所施行的疾病防治。

 

除一般檢疫外,尚擴及婦幼衛生、國民體格素質、衛生教育/統計等。

 

日本有鑒於傳染病豫防法不足、人口轉型停滯、國民體位不良等現象,於1916年(大正5年)組織「保健衛生調查會」,進行人口與國民建康狀態調查。

 

該會建議衛生行政應增加婦幼衛生、慢性傳染病防治、農村衛生等八大項目,並發展為1936年(昭和11年)之後日本預防衛生發展指針,促成厚生省設立(1938年)、地方保健所法之立法(1936年)、保健婦制度(1941年),及衛生事務回歸內務省(1942年)等變革。

 

日治時期臺灣之衛生行政以防疫為重心,預防衛生的概念與相關制度出現稍晚亦不盡完全。

 

1938年厚生省設立後,本應廢除臺灣警察對衛生事務之管轄權,另立機構掌理預防衛生工作;

 

然而臺灣以情況特為由,預防衛生工作仍續由警務局衛生課管轄,相關新設機構暫未設置。

 

至1941年臺灣總督府才成立財團法人「臺灣保健協會」,10月於廣末町(今臺北市中華路)設臺北保健舘;

 

惟相關衛生業務並未回歸民政局,因此臺北保健舘館長係由警務局衛生課課長曾田長宗兼任。

 

據母法「保健所法」規定,臺北保健舘內設有庶務部、母子衛生部、預防衛生部、保健指揮部等單位,實際工作則以婦幼衛生、衛生教育、衛生調查為主要範圍。

 

其中,僅母子衛生為新設項目,預防衛生及保健指揮部係延續既往之衛生警察防疫任務,惟新增結核防治及精神病衛生等工作。

 

臺北保健舘因編制緣故,僅能服務周邊人口約6萬人;

 

1944年後各州廳方援例成立保健所,全臺共有9所,但因戰火波及,業務旋即陷入停頓。

 

由於臺灣地區警察之衛生業務並未歸建民政部門,保健舘/所之設置又緩不濟急;

 

1936年遂由臺中州開始,以警察出張所為範圍,設立保健組合173個,以補保健所成立前新增預防衛生工作之不足;

 

1938年後該制度擴及全島,各州廳援例以警察出張所成立保健組合與衛生組合,兩者任務並無差異。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8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5:58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