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06:41 編輯
【史學●鐵線橋事件】
(台南新營~)鐵線橋,並非是指一座橋,而是台南市新營區鐵線里古時的舊地名,據《台南縣(註1)志》記載:「鐵線橋之名乃荷人之沿稱,康熙年間有鐵線橋庄,隸屬茅港尾堡,雍正元年獨立劃為鐵線橋堡,管轄急水溪東西二十一庄社。
這二十一庄社大抵分佈在新營、柳營、下營等三鄉鎮附近,由於行政區域的改編,以及庄頭的自然消失沒落等,現僅存十六處。」
是為新營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相傳鐵線橋的地名是由於荷蘭殖民時期稱此處的海港為Terramisson,音譯為「鐵線」,至漢人入墾後,因該河港為清代台灣第四大港月津港(鹽水港)的副港,而築橋跨越河流之用,故得名「鐵線橋」。
另一說則是據《臺灣府志》所載:「倒風港分三支,北為鐵線橋港又雲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建木橋,時壞時修,為臺南府與嘉義縣必通之孔道,因橋得名而繁榮。」
但如今鐵線橋已經合併之前因秀才王媽寶而得名的秀才庄,現稱之為「鐵線里」。
而在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四月十七日,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至十月上旬,日本貞愛親王混入第四旅團從嘉義布袋口登陸,欲進攻台南府城,奪取台灣政權,所以第一步就是進攻扼守急水溪的重要交通孔道「鐵線橋」,做為前進台南的橋頭堡,因此發生了相當慘烈的「鐵線橋事件」。
日本貞愛親王的第四旅團在登陸布袋口後,十月十二日兵分數路,除派遣第三大隊長大熊淳一少佐率領第十一、十二中隊佔領杜仔頭庄,又派佐佐木大佐率第二大隊前進至舊營庄(今台南市鹽水區舊營),而第一大隊長路原應恒少佐則率隊攻佔鐵線橋。
十月十三日,鐵線橋已被日軍佔領,麻豆士紳郭黃泰得知消息後,便號召埤頭(埤頭里)武生陳維邦,並聯合東角(今台南市麻豆區東角里)和巷口(今台南市麻豆區巷口里)武生郭黃池、柯文祥等人,組織各庄頭的宋江陣隊員,成立「抗日義勇軍」,欲阻擋日軍逼近府城,因此他們搬出三門舊式大砲架設在鐵線橋庄南面的中庄(台南市下營區紅毛厝北)做為主力,並埋伏在鐵線橋附近的甘蔗園內,伺機對日軍突擊。
於是義勇軍一見日軍出現,隨即展開攻勢,但由於日軍武器精銳,義勇軍雖不敵,但仍奮勇作戰,因此死傷相當慘重。
也因如此,柯文祥、郭黃池、郭黃泰等人下令撤退,十四日下午三點四十分再度廣邀鄰近部落的抗日志士二百多名,集結至鐵線橋朝著日軍營區發動攻擊。
日軍不敢大意,向鹽水港汛請求援軍,於是派遣步兵第十七聯隊抵達鐵線橋,並由佐佐木大佐指揮此次戰鬥。
這兩日戰役,據《台南縣(註1)志》所載:「日軍侵入鐵線橋庄,亦遭義軍柯文祥、郭黃池所襲擊,死傷四十三人。
日軍激怒,捕殺無辜良民五百餘人,村落悉被焚毀。」
故此以鐵線橋為中心而爆發的抗日事件,史稱「鐵線橋事件」。
由於鐵線橋事件義軍及無辜良民死傷慘重,所以現今台南市下營區賀建村附近的稻田,曾經所收成稻穀米竟呈血紅色,而據傳這些稻穀就是當時日軍槍殺無辜庄民的血所灌溉出來的。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