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06:36 編輯
【史學●開山撫蕃】
「開山撫番」是清廷在臺統治末期(同治-光緒年間)持續推動的政治改革。
此類政策目的實為防務,(註1)但政策的推動卻開啟了臺灣的全面性開發,(註2)特別是清廷對臺的族群治理思維的改變—將原住民逐漸收編在以漢人為主導的國家體系中。
(註3)開山撫番首於1874年(同治13年)由沈葆楨提出。
(註4)在此之前,清廷對臺的族群政策採取消極隔離措施,在中央山脈西側畫定的漢番界線(土牛溝)以東為生番或歸化生番所居之番界,清廷視為封禁之地,未設官治理。
然此消極統治在清末,因外國勢力屢屢進入臺灣而面臨挑戰;
尤其是同治13年,日本以臺灣番地為無主之地為由,出兵攻打牡丹社,並迫使清廷簽訂賠償條約後,清廷深刻地意識到臺灣地位的重要性,遂能接納當時奉命來臺設防的欽差大臣沈葆楨的提案。
所謂「開山」,除開闢道路外,還包含武裝移墾;
而「撫番」,則為促進番民漢化。
此後清廷所派遣之官員,大體方針皆循此道;
對於政策的設計,除沈葆楨外,主要的影響者尚有丁日昌及劉銘傳,(註5)三者的政策重心也有所不同。
沈氏初步工作為以軍隊武力進行之「開山」,計自自同治13年起至光緒元年,分北、中、南三路進行,建有蘇澳-奇萊(花蓮)、林圮埔-璞石閣(玉里)、赤山-卑南、射藔-卑南等線,沿途收編番社,完成臺灣西部到東部的簡單陸路通道。
而為建立整個番地的經營體系,沈氏仿改土歸流,將熟番劃歸普通地方官管轄;
光緒元年則奏准廢除越界入番禁令,開放番地租佃招墾及允許漢番通婚等。
對於恆春及臺東地區之番地更為積極,設置撫墾局,除招墾漢民外,亦對番人授產及設置義學以強教化。
而於光緒初期來臺的福建巡撫丁日昌,在撫番政策上,與沈氏不同,一方面特重番民教養—要求番民薙髮穿衣、除廣設義學外,還於番社設醫施藥;
另方面有意強化中國社會的權力階層—士紳,將政策的執行交由地方士紳設局辦理。
不過丁氏政策僅推行為恆春及埔里社一帶。
(註6)中法戰後,臺灣於1885年(光緒11年)建省,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灣所推行的新政中,開山撫番亦為其重要政策,相對於之前的主事者,劉氏的番政特重臺灣北路及中路,於大嵙崁設全臺撫墾總局後,劉並改革局內組織用人,使墾政系統運作井然;
並設樟腦局作為輔助番政之機關;
而一般墾務仍以士紳參議。
同時,劉氏仍強調開路征剿為撫番首重工作,任內打通集集-後山水尾(瑞穗),開闢了臺灣東西橫越中央山脈的管道,並於1888年(光緒14年)秋謂全台歸化番社達八百餘,含社眾十五萬八千多人。
(註7)然而,限於諸多因素,如人事派系紛爭、清廷財政短絀,許多政策隨著人息政亡,直至清領臺末期,皆未能達到對臺灣原住民進行全面性的有效治理。
不過,就開山撫番政策的整體面向來看,對原住民生活各個層面仍具影響:在政治上,接受清廷招撫後,原來的獨立部落,被收編為清帝國之基層行政位,使部落主權受到抑制;
尤其在經濟上,由原來的自給自足而漸轉成為依賴型的經濟體系,且因為與漢人交流的增加,農業技術和火銃武器的導入也大幅增加。
(註8)開山撫番並沒有對原住民達成有效的治理,各地的番社常因原有領域被漢人或官兵侵擾而屢屢起事,造成清廷更多的負擔,(註9)然而,這卻是主政者開始意識臺灣地位重要性,以及全面性治臺政策的開端。
註釋1.伊能嘉矩(1994[1928]:341);楊燿鴻(1996:3)。
2.楊燿鴻(1996:69)。
3.楊燿鴻(1996:4)。
4.沈葆楨(1997[1892]:2)請移駐巡撫摺(同治13年11月15日);
沈葆楨、潘霨,奏請臺地善後勢當漸圖番境開荒事關創始請旨移駐巡撫以專責成摺(同治13年11月11日),收於沈景鴻等編(1994:1854,1856)。
5.李國祁(1975:5)。
6.李國祁(1975:8)。
7.李國祁(1975:11);
劉銘傳(1997[1904]:20)。
8.楊燿鴻(1996:159-163)。
9.如:劉傲曾於其書巡臺退思錄中,多次提及開山撫番為「侈談」,造成「濫賞」及「耗費」。
亦「因漫無章法,徒事敷衍,利少而害多」;
「番民旋賞旋叛,以至開撫有名無實」。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