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食大小總論合參(附傷飲)】
東垣曰:宿食不化,則獨右關脈沉滑。
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
又曰:脈弦者,傷食。
書又曰: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夫人迎乃左寸也,為足陽明之別脈,而何以傷於寒者,反人迎緊盛乎?
氣口乃右寸也,為手太陰之動脈,而何以傷於食者,反氣口緊盛乎?
蓋人身之氣血,營運不息,流注於各經,而見動脈。
若寒傷於肺,皮毛外束,邪火燔灼於肺金,以故太陰不能朝百脈而持權衡,陽明一經,獨有濁也,故氣血之所注,祗就胃中之無邪者,而輸將之。
《靈樞》以人迎候陽主外,則知人迎為陽明之腑脈,專主乎表,故人迎緊盛,而知寒傷乎肺也。
若食傷於胃,則精微無由上輸於肺,而金無所養,致失其權,溉臟腑流行三焦之職,由是血止盛乎一經,而不能宣通上達也。
《靈樞》以氣喉陰主中,則知氣口為太陰之臟脈,而主乎裡,故氣口緊盛,而知食傷乎胃也。
後世以左右手關前一分為人迎氣口,而以辨內外傷,紛無定說。
又曰:何謂人迎喉旁取之?
互參諸書,庶不淆於左表右裡之說,而合於《內經》矣。
李時珍曰:兩手六脈,皆肺之經脈也。
蓋脈行始於肺,終於肝,而復會於肺,肺力氣之門戶,寸口曰氣口者,因肺主氣,氣之盛衰,見於此也。
凡五臟六腑,兩手寸關尺者,皆手太陰肺金之一脈也,但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之大會也。
然岐伯曰:氣口亦太陰,何也?
蓋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而實足太陰之所歸,故曰氣口亦太陰也。
飲食內傷,亦頭疼發熱,胸滿嘔吐,噫氣如敗卵臭,心口按之必痛,見食惡食,俗呼夾食傷寒,兩寸脈必弦緊,右關弦大有矣。
或浮滑而疾,然飲與食又當分別,飲者,水也,傷無形之氣;
食者,物也,傷有形之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