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靈素節注類編】

 關閉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15:39 | 只看該作者

兼論雜證病因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暴厥而聾,偏應閉不通,內氣暴薄也;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跛,寒風濕之病也。


此言治病必當知其所因也。


仆擊者,忽然跌仆,或如被擊而倒,以及消癉、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等病,其富貴之人,則由膏粱濃味,情欲內傷所致也;


若三焦之氣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由暴憂郁結所致也;


以故暴厥而聾,偏應閉不通,而在一邊者,因內氣暴迫也;


不從內外中風,而由本身之氣為病,故消瘦而病氣留著也;


其忽然跌仆、痿、厥等病,多生於膏粱肥貴之人,若此瘦而?跛者,內因暴憂氣閉,外得寒風濕邪所致之病也。


帝曰:黃膽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黃膽由濕熱內閉,暴痛、癲疾由風痰內結,厥、狂由陰陽偏亢,皆因本身之氣久逆之所生,多因五臟之氣偏勝不平,六腑閉塞不通,而成此病也。


若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傳化失度,濁壅不行之所生,因清陽不得流通之故,比上諸病為輕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16:17 | 只看該作者

熱中消中


《素問‧腹中論》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


岐伯曰: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大熱氣?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


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熱中、消中,本由膏粱濃味蘊釀而成,乃有上中下消之分,虛實之異,故當禁膏粱濃味也。


芳草雖可祛穢消腐,而香散以耗津液,石藥如石膏、芒硝之類,雖可清熱,而質重傷脾,脾已困於濃味,不任再傷,故治消病,非緩心和平之人,不可以服此二藥,以其病氣?悍,而藥氣又急疾堅勁,則格斗於中而傷脾土。


土惡木者,故服此藥者,必至甲乙木旺之日時,病不加重,方可更論治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26:16 | 只看該作者

黃膽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濕熱蘊積而成黃膽,有陰陽之分。


其色晦滯者為陰,屬脾病;


色鮮明者為陽,屬胃病。


此條脈小而澀,陽氣不振而脾困,故安臥不嗜食,身痛而色微黃,則不鮮明,乃是脾病之陰黃也。


本經又云:溺黃赤安臥者,黃膽;


已食如飢者,胃疸。


可見黃膽是不嗜食之陰黃,已食如飢者名胃疸,即陽黃也。


仲景所云身黃如橘子色,則鮮明為陽黃,故用茵陳蒿湯,以大黃下之;


若陰黃,當用蒼朮二妙散,或正氣散等方,口渴喜冷者,兼陽明證,宜蒼朮白虎東加茵陳。


仲景《金匱要略》又分穀疸、酒疸、女勞疸諸證,更當詳究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27:33 | 只看該作者

噎膈反胃嘔噦噫太息飢不欲食


噎膈反胃


《靈樞‧上膈篇》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時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聞之。


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廓,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


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


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馬注:膈者,膈膜也,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然有膈上之病者,乃氣使然,食飲一入,即時還出;


有膈下之病者,乃蟲使然,食飲周時,始復外出,由於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以致寒汁流於腸中,則蟲因寒聚於下脘,臍上二寸也,蟲聚下脘,故腸胃充廓,衛陽之氣不得上營,邪氣居之,其蟲因食而上,上則下脘虛而邪氣勝,積聚而成壅,壅則下脘約,約者閉也。


其壅在脘內者,按之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熱,以其阻閉在下,故食飲?時乃出也。


楠按:《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其傳為膈。


又曰:三陽結,謂之隔。


蓋一陽者,少陽經也,少陽為樞,樞病而氣阻滯不轉,故久而傳變為膈病也。


三陽者,太陽經也,太陽為開,其氣由內以達外者,其經結而不開,則內阻隔而不流通。


是皆言陽氣鬱逆而成膈病,即此條所云氣為上膈者也。


又云下膈者,以寒汁流於腸中,積聚結而成癰,當以通陽破瘀為主,治與一陽發病、三陽結之證源不同也。


又言衛氣不營者,以衛氣起於下焦,營氣起於中焦,衛氣自下而升,與營氣交通,由胸而分行營衛,今下脘積聚而衛不得交營,則陰陽正氣失位,邪僻之氣居之,而充廓於腸胃,故飲食?時不化而復出,其與後世名反胃病者相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29:18 | 只看該作者


《靈樞‧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肝膽抑郁,故長太息以舒之也;


膽氣虛而逆於胃,故心?,恐人將捕之,而嘔苦水也,?,心怯而動之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29:35 | 只看該作者


《靈樞‧口問篇》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有物有聲謂之嘔吐,此言有聲無物者也。


凡穀入胃,化精氣而上注於肺,因有故寒氣在胃,新故相亂,真氣邪氣相攻相並而上逆,乃為噦也。


肺氣主降,用針補手太陰經以降逆也;


腎為胃關,瀉足少陰經以利其關,使胃中邪氣下行則愈。


後世之呃逆,古亦名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29:51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


補足太陰、陽明。


一曰補眉本也。


噫氣比噦輕,上逆至胸,太息氣轉即已。


亦因寒邪在胃,脾陽不運,而厥逆從下上散,而出於胃,故但溫補脾胃二經之氣,使濁降清升則愈。


一曰補眉本,亦內助其陽氣之法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0:08 | 只看該作者

太息


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各臟皆有系通心,故各臟之氣隨心所使。


心系急而氣道約者,則中氣鬱而不舒,太息以伸之也。


故宜補心經、心包、膽經之氣,以和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0:25 | 只看該作者

飢不欲食


《靈樞‧大惑論》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消穀則善飢。


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經云: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胃者,如貯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則蒸腐水穀,以生精氣也;


壯火者,炎而不聚,則反耗蝕元氣,而不能化水穀也。


故如精氣偏並於脾而不輸布,則運化失度而胃火外炎,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飢,而脘寒仍不嗜食,以鼎下無火也。


仲景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熱疼,飢不欲食。


蓋以厥陰中相火而化邪熱,由胃上衝,故使消渴心熱而似飢,其胃氣逆甚,則不欲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1:28 | 只看該作者

腸便紅下白沫膿血


【腸便紅下白沫膿血】


《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腸?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下膿血何如?


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腸?者,久傷濕邪,傳導失職而便不固,垢穢血液雜下,下多則亡陰,陰為陽之根,陰竭則陽氣離根,而外露身熱,故死;


身寒者,陽藏不動,故生也。


下白沫者,虛寒氣陷也,脈沉,尚可溫中助氣以治之;


脈浮者,下竭而氣上脫,故死也。


下膿血則挾熱邪,脈滑大,與證合而元氣未敗,可生;


脈懸絕者,細小欲絕,本元敗而邪熱盛,故死也。


如身不熱,脈不懸絕,統指以上三證而言,脈滑大為元氣未損,可生;


懸澀者,脈無胃氣矣,故死,審其五臟之生克時日為期也。


後世名痢疾者,與此病相類,惟痢疾有積而必腹痛,故《內經》名滯下,以其數便不得暢下也。


此不言腹痛,則與痢疾大同小異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2:05 | 只看該作者

便紅飧泄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


飧泄,脈小,手足溫,易已。


下泄而完穀不化,名飧泄,多由虛寒。


此言赤瓣,則濕邪傷血也。


脈小本為順,手足寒,則中陽衰矣,氣血兩傷,故病難愈;


手足溫,其中土未傷而邪易去,可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4:57 | 只看該作者

淫邪發夢


《靈樞‧淫邪發夢篇》帝曰:愿聞淫邪泮衍奈何?


岐伯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臟,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


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


氣淫於臟,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


帝曰:有餘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


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墮;


甚飢,則夢取;


甚飽,則夢予;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


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泮衍者,漫溢延綿也。


正邪謂尋常風寒,而非虛邪賊風之猛厲者,故受之而不甚覺,其邪從外襲內,未有定舍定處,與營衛之氣混淆,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氣混亂,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發夢。


以邪淫之處為有餘,無邪之處為不足,臟為陰為內,腑為陽為外,邪或在陰在陽,則使陰陽偏亢不和,而心神亦必不寧。


蓋神無形而氣有形,神者氣之體,氣者神之用,故氣和則神定而安,神動則氣亂不順,是以邪擾其氣,則神變幻而成夢,情欲動神,則氣耗傷而致病,以神氣本為一物,而分體用者也。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


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


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客於膀胱,則夢聚邑沖衢,客於膽,則夢斗訟自刳;


客於陰器,則夢接內;


客於項,則夢斬首;


客於脛,則夢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苑中;


客於股肱,則夢禮節拜起;


客於胞?,則夢泄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也。


上言客邪之病,故瀉之可已。


此言厥氣者,以自傷本元之氣,致陰陽厥逆不和。


故凡此十五種夢,皆為不足之病,而當補其虛,調其陰陽和平,立已也。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短蟲、長蟲,腹內之蛔蟲也。


余與《靈樞》同。


《素問‧方盛衰論》曰: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籍籍,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恐畏;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前《靈樞》章言五臟氣盛,是邪盛也。


此言虛者,本臟陰氣不足,陰不足則陽有餘,陽主動而變幻成夢也。


蓋以五臟稟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故其夢亦各隨性之所變現而不同,則必按五行生化之理,延醫而調之,其陰陽方和,要在使經脈流行升降,循度不失而後已。


言得其時者,得時令之旺氣也,如肺金旺於秋,或遇庚辛之日時,雖非秋令,亦為得其時,余臟皆然。


而《靈》、《素》各篇,皆有言因病發夢,大同小異,總不外陰陽五行之氣偏亢不和之所致,而其因則有外邪、內傷,或虛或實之異,故臨證者亦可因其夢象,以察識其所病,故匯集以廣延醫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6:50 | 只看該作者

惑病


《靈樞‧大惑論》岐伯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陰陽合敷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


是故聞者為迷,甚者為惑。


此詳言目由五臟六腑之精氣聚會而成者也。


其瞳子為骨之精,是根於腎,乃髓之光華,而神寓於中,故能見物。


若瞳子散大,神光不聚,雖有黑珠,即不能見物矣。


腦為髓海,故目珠之脈系上屬於腦也。


太陽經脈上連腦,下循項,故邪之中項,因其體虛而腦不足。


其邪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因邪氣而轉動,牽引目系緊急,則目因之眩以轉,故病患視物轉動者,物本不動,由目光動也。


目精受邪,其氣血亂而不相比洽,則精華散而視歧,見一物成兩物,此言因外邪所傷者也。


蓋目由臟腑精華、營衛魂魄之所營聚,神氣之所生者,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也。


瞳子黑珠在裡法於陰,白眼血脈在表法於陽,陰陽之氣合敷而精明也。


然其所主在心,故目為心之使,即神之用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散亂,則目光閃爍,卒然見非常境界,反動其心,使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如其心有所喜,神有所惡,而喜惡之事,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而視亦歧誤,故惑;


久之神定情移,忘其喜惡,乃能復元。


是故耳聞而情動不甚者為迷,目見而情動甚則為惑矣。


此言皆由心志妄動,精散神移,致目見異物,以成迷惑,如重即變痴癲痼疾,非因外邪之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38:50 | 只看該作者

癲疾


【癲疾】


《素問‧通評虛實論》帝曰:癲疾何如?


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


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此明癲疾之輕重死生也。


由外邪痰濁膠結於血脈,血脈心所主,故蒙蔽心竅而神昏亂,其腑氣流通,故食便如常而不死。


邪居陽分為狂,殺人放火;


邪居陰分為癲,不省人事。


以其邪實,故脈大搏指而有力,滑者,氣血尚活而流行,久久邪衰痰化,可以自愈;


若脈小,則元氣已戕,堅急,則邪氣痼結,必死不能愈矣。


如不搏大而虛者,邪結不甚,尚可助正以解邪;


如不滑利而但堅實,則邪結甚而無陽和之氣,故死不可治。


諸厥篇中有怒狂一證,用鐵落飲者,以陽邪亢極而名陽厥,宜與此合觀之。


《靈樞‧癲狂篇》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癲病在手經,邪結血脈,其始發也,鬱熱上冒,故先不樂而頭重痛,目皆赤,發作極而心煩也。


顏者,闕庭,心肺之部位,故當候之於顏,觀其色澤之浮沉明晦,以辨邪之輕重、正之虛實也。


取手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太陰肺經以泄其邪,視其血變正色,則邪去而愈。


此言針法,如用藥亦當從三經治之矣。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乃止。


此痰閉風動,癲而兼癇者也,故口牽引啼呼而喘悸,其肢體或左或右而強急。


候其大腸、小腸兩經而針治之,邪在左,則右強,故攻其左,邪在右,則左強,故攻其右,以邪閉經脈,而血氣不得流注於無邪之處,故筋脈燥急而強也。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反僵者,如角弓反張,因而脊痛,以足太陽經行於背,邪閉其經,故反張而脊痛。


兼治脾胃經者,以其統一身之陰陽也。


然仍不離於手經,故皆當取之,以小腸為心之腑,心病必瀉其腑也。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視之,有過者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骨也。


癲邪結在血分,治之必刺出其血,置於瓠壺中,至病發時而血動,亦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之理。


其能應而動者,其人元氣未敗,可治;


如不動,灸其?骨,助督脈之陽,以開其結邪也。


按以上諸證,皆言時發時止,即世俗所稱羊癲風之類,非痴癲之病,而無心清之時也則傷肝、腎、心三臟,其又嘔沫,氣下泄,是脾胃俱敗,故死不可治也。


癲疾,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邪居陰分為癲,居陽分為狂。


本居陰分而疾發如狂者,則邪遍陰陽而元氣敗矣,故死不可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49:07 | 只看該作者

癲狂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


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狂病始生,而先自悲、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貧乏憂飢,抑郁久而勃發也。


故取肺與大腸經以通郁氣,又調脾胃經以和陰陽也。


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不臥、不飢、罵詈等證,皆陽邪獨盛也。


視其血脈之盛者,皆取之以泄邪;


如不盛,不必取而釋之。


其取大小腸、肺、腎、心經者,以陽邪亢盛,而從上下陰陽通泄之也。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此因恐而傷動心、肝二臟,風火鴟張,故現諸證。


取肺與大腸經,通金氣以制木邪,取小腸腑以泄心臟之火也。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


由元氣衰少,勞心神散,而妄見妄聞,氣不寬舒,而口善呼,治之通其經,以調氣安神也。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喜則氣緩,過喜則心神放逸,以至於狂,其氣之散漫更甚矣。


取六經表裡,以調陰陽之氣,使其平也。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有頃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壯。


狂病新發,其勢不應如此之重而重者,內挾肝風熾盛之故,當先取足厥陰經之曲泉穴左右動脈,及他脈之盛動者,刺之出血,少頃即已;


如不已者,再如法刺之,並灸?骨,以通督脈之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50:00 | 只看該作者

嬰孩癲疾


《素問‧奇病論》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此言初生時即有癲疾,近時所名癲癇者也。


忽然暴仆,昏不知人,手足抽掣,少頃痰涌而吐,吐出痰涎,則漸蘇。


此在胎時,母受大驚而動肝風,兒稟其氣,與精氣並居,如油入面矣。


每遇風氣動,則鼓其痰涎,上蒙心竅,即神昏暴仆,風動而手足抽掣也。


因其氣閉不通而作豬羊聲,故有羊癲、豬癲之名。


其病得之胎元,故難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5:53:03 | 只看該作者

不寐不得臥喘息


不寐


《靈樞‧邪客篇》帝曰: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營衛流行,義理已詳營衛經絡門。


衛氣晝行於陽,如日行天,夜行於陰,如日入地,此人身陰陽應天地之陰陽而流行也。


今厥逆之氣客於臟腑,與衛氣格拒,衛氣不得入陰,則陰陽不交,而陽獨盛於外,陰分之氣虛,陰虛陽盛,故目不瞑也。


厥氣者,或因外邪,或因內傷,致陰陽厥逆不和,通名厥氣。


故凡內傷、外感之病,皆有不寐者,必審其因而治之,方能見效也。


帝曰: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帝曰: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愿聞其方。


伯高曰: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脾胃為中土,陰陽升降之道路也。


陽根於陰而主升,脾為陰而氣升也,升者,由內而行外;


陰根於陽而主降,胃為陽而氣降也,降者,由外而行內。


衛氣不得入於陰,是外氣不能行於內者,由胃氣不得通降故也。


飲以半夏湯,通降胃氣,則陰陽交通,其臥立至。


取長流水而又揚之萬遍,取其清,炊以葦薪猛火者,用其輕揚滑利而流走,以通壅滯也。


半夏通胃生津,秫米和脾生液,一舉兩得,故雖久者,三飲可已也。


此交通陰陽之法,而從脾胃主治者,以脾胃統一身之陰陽也。


《素問‧病能論》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此言臥有所不安,即不成寐也。


以思慮情欲而傷臟,其精神有所之之處,執著不釋,故臥不得安。


如將執著之心寄放,則自安矣。


但未知其所執何事,所傷何臟,如思則氣結而傷脾、怒則氣逆而傷肝之類,故人不能懸揣其病,必問其所因而治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6:34:47 | 只看該作者

不得臥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


岐伯白: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恆陰陽》中。


偃臥者,平身而臥也。


肺為華蓋,其氣下降,肺氣偏盛則逆而不降,故寸口脈大,不得偃臥也。


《奇恆陰陽》古經篇名,奇者,異也,恆者,常也,謂所論皆異常之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6:35:34 | 只看該作者

喘息


《素問‧逆調論》帝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


愿聞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


《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脾胃統一身陰陽之氣,脾主升,胃主降,陽明行氣於三陽,而足三陽經皆下行也,故胃氣逆,則三陽經皆逆而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而出入之息有音也。


若起居如故,則眠食安而胃氣和也,而息有音,是肺之絡脈氣逆,不得隨經上下流行,而肺最高,其絡脈淺在皮膚,故病患也微,雖息有音,而起居如故也。


若坐則氣定,臥則喘者,是水氣客於三焦,蓋三焦為決瀆之官而出水道,氣不宣化而水客之,故坐則水氣下行,臥則水壅氣喘,此但喘而息無音,故病不在肺胃,而在下焦腎臟,以腎為寒水之臟,其陽虛則下焦之氣不化津液,水壅為患,臥則肺氣歸腎,以水壅逆肺,則喘不得臥,是故陽氣化而津液流行,則水道通而氣順喘定,所以言津液與臥與喘,皆腎臟主之,當治其主病者也。


帝所問六證,岐伯止答其三。


蓋帝問雖有六證,不出肺、胃、腎三者之病,岐伯已詳明之,其余不過淺深虛實之異,可以類推而知。


如帝所云得臥而行則喘者,肺虛也,故靜則氣定得臥,行則勞動即喘也。


如云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卻有虛實兩證:一者肺腎俱虛,以腎虛不能納氣,肺虛氣不收降,故喘不得臥,不能行也;


一者風痰閉結於肺,肺主一身之氣,一身氣壅不行,故喘不得臥,不能行,此為邪實也。


然邪閉者,其聲粗而脈實;


若臟虛者,其聲低而脈弱,氣既不順,亦必有痰而易吐也。


如云不得臥而息無音者,其氣平而不喘,但胃不和而臥不安,是上文半夏湯證也,故所問雖有六證,總不外肺、胃、腎之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6 16:42:09 | 只看該作者

目開不瞑


《靈樞‧大惑論》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者?


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此言因病不得臥,亦由衛氣不得入陰之故,與前之半夏湯證義同,然其本病,或因外感,或因內傷,先當詳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3 21:50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