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不得臥喘息】
【不寐】
《靈樞‧邪客篇》帝曰: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
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營衛流行,義理已詳營衛經絡門。
衛氣晝行於陽,如日行天,夜行於陰,如日入地,此人身陰陽應天地之陰陽而流行也。
今厥逆之氣客於臟腑,與衛氣格拒,衛氣不得入陰,則陰陽不交,而陽獨盛於外,陰分之氣虛,陰虛陽盛,故目不瞑也。
厥氣者,或因外邪,或因內傷,致陰陽厥逆不和,通名厥氣。
故凡內傷、外感之病,皆有不寐者,必審其因而治之,方能見效也。
帝曰:治之奈何?
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帝曰: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愿聞其方。
伯高曰:以流水千裡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
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
久者,三飲而已也。
脾胃為中土,陰陽升降之道路也。
陽根於陰而主升,脾為陰而氣升也,升者,由內而行外;
陰根於陽而主降,胃為陽而氣降也,降者,由外而行內。
衛氣不得入於陰,是外氣不能行於內者,由胃氣不得通降故也。
飲以半夏湯,通降胃氣,則陰陽交通,其臥立至。
取長流水而又揚之萬遍,取其清,炊以葦薪猛火者,用其輕揚滑利而流走,以通壅滯也。
半夏通胃生津,秫米和脾生液,一舉兩得,故雖久者,三飲可已也。
此交通陰陽之法,而從脾胃主治者,以脾胃統一身之陰陽也。
《素問‧病能論》帝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此言臥有所不安,即不成寐也。
以思慮情欲而傷臟,其精神有所之之處,執著不釋,故臥不得安。
如將執著之心寄放,則自安矣。
但未知其所執何事,所傷何臟,如思則氣結而傷脾、怒則氣逆而傷肝之類,故人不能懸揣其病,必問其所因而治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