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五】
患者男性,26歲,北京人,職員。
1956年1月開始經常感冒,曾自覺有浮腫,於2月5日入天津市立總醫院。
入院檢查薦骨部及下肢有輕度指凹性水腫,心尖部有收縮期雜音,體溫39.5℃,血壓176/90毫米汞柱,紅細胞440萬,白細胞16,500,尿蛋白(+++),顆粒管型2~3/高視野,紅細胞成堆/高視野,白細胞3~10/高視野,非蛋白氮?
0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35.7容量%,酚紅試驗共排出55%,眼底呈現高血壓性網膜血管改變,未見其他陽性發現。
患者既往曾患瘧疾及痢疾,無血尿、尿少,尿閉歷史,近日亦未服用磺胺,診斷為慢性腎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入院後經用青黴素及一般對症療法,血壓逐漸下降,症狀亦漸減輕。
但於3月9日,體溫又波動於39~40℃之間,尿量少,每24小時在500~1000毫升之間,血壓正常,尿蛋白(+),尿內紅細胞很多,非蛋白氮上升至150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30.9容量%。
患者一般情況不佳,精神不振,無食欲,嘔吐甚劇,並伴有吐血,經用青黴素及輸液等一般對症療法,病情不見好轉。
於3月26日開始用中藥治療,會診時患者呈貧血徵,一般情況甚惡劣,接近半昏迷狀態,脈浮而沉取無脈,給予金匱腎氣湯加知母、牛膝7劑(一星期)後,患者尿量增加,一切症狀消失,神智清醒,血非蛋白氮降至107~44.3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48.1容量%,於4月13日轉來中醫院繼續治療,患者除感頭暈外,血壓正常,余亦正常,小便一日量2000~3000毫升,酚紅排泄試驗52%,血非蛋白氮27.32毫克,%,中等度貧血,小便蛋白(+),紅細胞2~10/高視野。
(陸觀虎等;
天津市立中醫院治療尿毒癥兩例報告,《中醫雜誌012:634,1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