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伏兔】
拼音
fútù
英文參考
futu(ST32)
人體部位名·伏兔
伏兔指大腿前方肌肉。
相當股直肌隆起部,因其形如兔伏,故名。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下髀關,抵伏兔”。
經穴名·伏兔
出《靈樞·經脈》。
別名外溝。
屬足陽明胃經。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或術者以手腕橫紋抵患者膝蓋上緣,當中指到達處是穴。
一說在膝蓋上七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
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癱瘓,腳氣,及股外側皮神經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伏兔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6寸。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膝髕上緣上6寸。
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伏兔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直肌、股中間肌。
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
為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布處。
皮膚由腰叢的肌神經前支分布。
在股直肌和股中間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兩肌由股神經支配。
功用散寒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病癥1.運動系統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股外側皮神經炎,下肢癱瘓,下肢痙攣;
2.其它:蕁麻疹,腳氣,腹股溝淋巴腺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脹,可下傳至膝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伏兔配髀關、犢鼻,有疏通經絡的作用,主治腿膝疼痛。
文獻摘要《甲乙經》: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諸疝,按之至膝上。
《千金方》:狂邪鬼語,灸伏兔。
引用:http://big5.wiki8.com/futu_15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