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腸阿米巴病】
拼音
chángāmǐbābìng
英文參考
amebicdysentery;intestinalamebiasis
疾病別名阿米巴痢疾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感染科
疾病概述腸阿米巴病是由溶組織內阿米巴寄生于結腸而引起的,因臨床上常出現腹痛、腹瀉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癥狀,故常稱為阿米巴痢疾。
疾病描述腸阿米巴病是溶組織內阿米巴所致的腸道感染,主要病變部位在近端結腸和盲腸。
臨床表現輕重懸殊,典型表現有粘液血便等痢疾樣癥狀,稱為阿米巴痢疾。
非典型表現有阿米巴腸炎,阿米巴瘤,阿米巴性闌尾炎,以及爆發性結腸炎等。
本病易反復發作轉為慢性。
癥狀體征潛伏期一般為3周,亦可短至數日或長達余年。
1、輕型臨床癥狀不明顯,間歇出現腹痛、腹瀉,糞便中有包囊。
常為致病性與非致病性蟲主混合感染。
腸道病變輕微,有抗體形成,當肌體抵抗力下降時,可發生痢疾或肝膿腫癥狀。
2、普通型包括急性與慢性兩種表現,全身癥狀輕,無發熱,起病緩慢呈間歇性腹瀉又稱阿米巴痢疾。
典型急性表現為粘液血便呈果醬樣,每日10余次,便量中等,糞質較多,有腥臭,答辯鏡檢可發現滋養體。
本型的基本表現為結腸直腸炎熱,癥狀輕重與病變程度有關,如病變局限于盲腸、升結腸、粘膜潰瘍較輕時有便此次增多,偶血便,潰瘍較時表現為典型緩解,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者易復發或轉入慢性。
慢性者各種癥狀可交替持續數月或數年,反復遷延發作后可致貧血、乏力、腹脹、排便規律改變或腸道功能紊亂,體檢觸及結腸增厚與壓痛。
大便鏡檢可有滋養體和/包囊。
3、重型起病突然,高熱,先有較長時間的劇烈腸絞痛,隨之排出粘液血性或血水樣大便,每日10余次,伴里急后重,糞便量多,伴有嘔吐、失水,甚至虛脫或腸出血、腸穿孔或腹膜炎。
本型少見常發生在感染嚴重、營養不良,孕婦或接受激素治療者。
疾病病因(1)傳染源主要傳染源為糞便中持續排出包囊的人群,包括慢性病人、恢復期及無癥狀包囊攜帶者。
因為包囊對外環境抵抗力強,在糞便中可存活5周,如污染水和食品,會傳播本病。
急性期病人常排出大量滋養體,但在外界環境中迅速死亡,故急性期病人不被列入主要傳染源。
人是溶組織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貯存宿主。
猿類、豬、犬、鼠等雖均可自然感染溶組織內阿米巴、但其作用的傳染源意義不大。
(2)傳染途徑一般認為阿米巴包囊污染事物和水,經口感染是主要傳播途徑。
水源污染引起地方性流行。
生食污染包囊的瓜果蔬菜亦可致病。
蒼蠅、蟑螂也可起傳播作用。
男性同性戀中偶可由口—陰部接觸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性別無差異,嬰兒與兒童發病機會相對較少。
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及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發病機會多。
人群感染后抗體滴度雖高,但不具保護作用,故重復感染較多見。
(4)流行特征分布遍及全球,以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為高發,感染率高低與衛生情況及生活習慣有關。
少數不發達國家居民,感染率估計達50%。
在世界分為內平均感染率約10%,我國近年來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膿腫病例以少見,僅個別地區仍也病例散發。
病理生理(1)發病機制人攝入被包囊污染的食品和飲水,經胃后未被殺死的包囊隨食物與腸蠕動推進至小腸下段,經胰蛋白酶作用脫囊而逸出小滋養體,寄生于結腸腸腔內,此時宿主成為無癥狀帶蟲者。
如感染蟲主為侵襲性,則小滋養體在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即侵入腸壁組織并轉變大滋養體,吞噬紅細胞及組織細胞,損傷腸壁,形成病灶。
溶組織內阿米巴對宿主的侵襲力通過觸殺(接觸性殺傷)機制,其包括粘附、酶溶解、細胞毒、胞吞噬等連續過程。
粘附指滋養體報末有半乳糖特異性粘附素,與靶細胞膜上的乙酰氨基葡萄糖和乙酰氨基半乳糖胺發生配體—受體性結合,粘附后數秒鐘內滋養體靶細胞作出致死性作用,2min后靶細胞就死亡。
滋養體的粘附作用使靶細胞內Ca2+濃度持續顯著升高是造成靶細胞死亡的部分原因。
溶組織把米把含有較多的蛋白水解酶,蛋白酶溶解細胞外基質固定細胞核組織結構。
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對人體分泌型IgA分子起降解效應以逃避免疫。
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亦具有腸毒素樣活性,其分泌的成分可引起腹瀉。
治愈后血清IgG可持續數年,但滴度漸降。
阿米巴病人的IgG和IgM抗體僅對免疫診斷有重要意義。
但無保護作用。
特異性細胞免疫受抑制,血中CD4+/CD8+比值下降,推測CD2+亞群中TH2被活化,促使IL—10分泌,負調節細胞免疫,使蟲體逃避宿主免疫效應細胞。
(2)病理解剖病變在結腸,依次多見于盲腸、升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闌尾和回腸末端。
典型的初期病變為細小的、散在淺表糜爛繼而形成較多孤立而色澤較淺的小膿腫,破潰后形成邊緣不整,粘液和滋養體。
潰瘍自針帽大小至3—4cm,呈圓形或不規則,潰瘍間粘膜正常。
當繼發細菌感染時粘膜廣泛充血水腫。
如潰瘍不斷深入,可狀況破壞粘膜下層使大片粘膜壞死脫落,若再更深陷累及肌層及漿膜層時可并發腸出血、腸穿孔。
慢性期病變,組織迫害與修復并存,腸壁肥厚或偶可呈瘢痕性狹窄、腸息肉、肉牙腫等。
診斷檢查1、慢性腹瀉或腸功能紊亂者,疑及腸阿米巴病;
2、典型的痢疾樣粘液血便,中毒癥狀輕,有反復發作傾向,糞便鏡檢找到吞噬紅細胞的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可確診為腸阿米巴病;
3、有典型癥狀但糞便未發現病原體時,可借助血清學檢查或在謹慎觀察下應用特效、窄譜殺阿米巴藥,如有效可作出臨床診斷。
預后一般良好。
無并發癥患者及達到有效病原治療的患者預后良好。
有腸外病愈正或暴發型者預后差。
鑒別診斷菌痢,潰瘍性結腸炎
治療方案(一)一般治療急性患者應臥床休息,給流質或少渣飲食,慢性患者應加強營養,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腹瀉嚴重時可適當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暴發型給輸液、輸血等支持治療。
(二)病原治療抗阿米巴藥按作用分叁類:(1)組織類殺把米把藥,對侵入組織的阿米巴滋養體有殺滅作用。
如依米丁、氯喹;
(2)腸內抗阿米巴藥對腸腔內阿米巴有作用,主要對包囊有殺滅作用,如雙碘喹啉,安痢平、二氯尼特等;
(3)硝基咪唑類如甲硝唑、替硝唑、氯硝唑、二甲硝咪唑,對腸內和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均有殺滅作用。
1、急性腸阿米巴病首選甲硝唑口服0.4g,3次/日,10天為一療程。
兒童常規劑量,35mg/kg/d,分3次服,療程10d。
另外替硝唑亦可選用。
成人2g/d,1次口服,連服5d。
嚴重的啊米痢疾或暴發型阿米巴病選甲硝唑靜脈滴注,首劑15mg/kg,繼之以7.5mg/kg,每隔8—12h重復。
急性腸阿米巴病治療原則應采用組織類殺阿米巴藥,同時加用腸腔內抗阿米巴藥。
療程結束后定期追蹤糞便檢查,連續3個月,達到徹底消除病原。
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后,為防止復發,亦需加用一種腸腔內殺包囊藥。
對急性或重危病例,需緊急病情又難以口服用藥者,亦可選依米丁,該類藥能直接殺滅滋養體,但對腸腔內原蟲無殺滅。
對心肌毒性較大,因嚴密監測,現以少用。
應用依米丁必須繼以鹵化羥基喹啉類藥物以殺滅腸腔內原蟲。
2、慢性阿米巴病及無癥狀的帶蟲者選用雙喹啉成人0.6g,3次/d,15—20d為一療程;
或喹碘仿成人0.5—1.0g,3次/d,8—10d為一療程。
以上兩藥在腸腔內濃度高,螯亞鐵離子,阻斷原蟲代謝。
應注意對碘過敏或患有甲狀腺疾病、嚴重肝病及視神經病變者、孕婦等均屬禁忌使用。
另外也可用二氯尼特治療,0.5g,3次/d,療程10d。
(叁)并發癥治療應用甲硝唑或其他殺組織內阿米,并配合廣譜抗生素。
腸出血時及時補液或輸血,腸穿孔應在抗阿米巴藥及抗菌藥物治療后盡快手術治療。
并發癥目前這方面資料暫時缺乏。
預后及預防注意飲食衛生。
對慢性腹瀉者應及時檢查,如為腸阿米巴病患者或帶包囊者須進行徹底治療并與腸道隔離。
如為餐飲業人員應暫調離工作。
大力消滅蒼蠅和蟑螂,加強糞便管理亦很重要。
流行病學目前這方面資料暫時缺乏。
特別提示1、一般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休息,腸道隔離至癥狀消失、大便連續3次查不到滋養體和包囊,加強營養,必要時輸液或輸血。
2、本疾病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污染的手、蒼蠅、蟑螂將阿米巴原蟲的包囊帶至食品,經口感染。
但多數人感染后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成為無癥狀的排蟲者;
只有少數身體抵抗力低下的人出現臨床癥狀。
3、急性阿米巴病的患者糞便中可排出大量阿米巴滋養體,但在外界環境中滋養體很快死亡,因此一般急性患者的傳染性較小。
而慢性或無癥狀的排蟲者,糞便中排出的阿米巴包囊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一般的消毒劑都不能把它們殺滅。
所以,這些慢性患者,尤其是無癥狀的阿米巴包囊攜帶者是本病重要的傳染源,可把疾病傳染給別人。
3、阿米巴原蟲主要是糞-口傳染,口對肛門的性交方式有較多機會接觸這個傳染源,從而感染阿米巴原蟲。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angamibabing_35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