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巴布亞新幾亞】
巴布亞新幾亞(papua new guinea)。
首都:摩爾斯貝港。
人口4,705,126 (1999年) 。
宗教——羅馬教占22%、路德教會占16%、長老教會占8%、英國國教徒占5%、福音派占4%、基督教占1% 、新教徒占10% 、本土信仰占34%。
語言——本土語言motu為大多數的居民所用,只有1%-2%能使用英語。
民族——84%新幾內亞巴布亞人,15%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人。
簡史——西元前八千年以前,來自亞洲的狩獵者和農民,先後取道印尼來到島上定居。
十六世紀初葉以後,歐洲水手數度來到島上預言該島是金島。
1545年被西班牙佔領,並因該島居民面貌與非洲西海岸的居民相似,命名該島為新幾內亞。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經商者接踵而至,德國商人尋求在新幾內亞北部經營椰子油生意。
十九世紀初葉英國和荷蘭訂立瓜分該島的協議,1828年荷蘭開始在該島西部殖民。
1949年至 1962年作為荷屬幾內亞由荷蘭繼續統治。
新幾內亞島東部,在1884年澳大利亞併吞該島的企圖失敗之後,英國擔心德國人佔領這一地區,遂於1884年在新幾內亞島的南部沿海及附近島嶼建立了自己的保護地。
德國人隨而效之,占取了新幾內亞北部的3個地區。
1885年英國和德國簽訂了英德協定,劃定各自在該島的勢力範圍。
翌年,德國佔領了新幾內亞島的北部以及新不列頓、新愛爾蘭及布幹維爾等島嶼,英國佔領了新幾內亞島南部及附近島嶼。
1901年,英屬新幾內亞轉交大利亞統治,並于1906年重新命名為巴布亞領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屬新幾內亞於1914年被澳大利亞占領。
1920年12月17日國際聯盟決定委託澳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於1942年至1945年間被日本佔領。
戰後聯合國委託澳繼續管轄德屬部份。
1949年澳將原英屬和德屬兩部分合併為一個行政單位,稱"巴布亞和新幾內亞領地"並於1972年改名為巴布亞新磯內亞。
1973年12 月1日,獲得自治。
1975年9月16日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地理位置位於西南太平洋,西鄰印尼,南隔托雷斯海峽與澳大利亞北端相距約160公里。
它由位於北部的新幾內亞和位於南部的巴布亞兩部分組成,包括新幾內亞島東部、俾斯麥群島(主要是新不列顛、新愛爾蘭和馬努斯等島嶼)和所羅門群島的北部(主要是布幹維爾和布卡等島嶼),大小島嶼共約800餘個。
風俗習慣——最具有代表的風俗習慣為“one talk”制度與“pay back”制度。
“one talk”指使用同語言及同鄉同族而在都市生活者,他們之間彼此互利互助的制度。
辟如有人失業生活無著落時,只要請求“one talk”救助,就可獲補助。
易言之,有部分人們可不勞而生。
另一“pay back”制度是指以牙還牙的制度,容易引起部族之間仇恨。
氣候——為高溫多濕的熱帶雨林氣候,1至4月為雨季,5至8月為旱季,9至12月為中間季,整年間均為21℃至32℃的氣溫,但高地可低至10℃。
最適合旅行的季節為5至11月,著輕便服裝即可。
引用: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4/2007/200710095668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