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標題】: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內容】: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於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
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府西與孔廟為鄰,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
現在,孔府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
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
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
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
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大堂是衍聖公的公堂,內有八寶暖閣、虎皮大圈椅、紅漆公案、公案上有公府大印、令旗令箭、驚堂木、文房四寶等。
兩側是儀仗,氣象森嚴可畏。
七十二代衍聖公孔令貽的住宅和房內陳設保存完整。
府內所藏曆史文物十分豐富。
其中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亦稱“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墒賜孔府。
孔廟座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
孔子死後第二年(西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
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禦碑亭”13座。
遊覽孔廟應著重遊覽中軸線上的奎文閣、十三碑亭、杏壇、大成殿及其兩廡的歷代碑刻。
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裏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
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
宋天禧五年(西元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
宋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年)重建,九脊重簷,黃瓦覆頂,雕樑畫棟,八鬥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簷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禦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
殿高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
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簷,雙重半拱。
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禦碑。
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
其後代從塚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
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
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孔林對於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喪葬風俗的演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序號】:89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1%E5%AD%94%E6%9E%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