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蕭伯納】 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西元一八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一九五○年十一月二日),愛爾蘭人,生於都柏林一新教徒家庭,一八七六年隨母至倫敦定居。
氏於十四歲即離開學校,一直靠自修來充實自己。
從一八八五年開始為倫敦報紙撰寫音樂評論,一八九五年轉為星期六評論(SaturdayReview)寫戲劇評介。
氏在寫劇本前,曾於一八七九至一八八三年間寫過五本小說,但無人願意出版。
他一共寫了四十七齣戲,特別為人喜愛的有:華倫夫人的職業(Mrs.Warren'sProfession,一八九三)、武器與人(ArmsandMan,一八九四)、凱荻達(Candida,一八九五)、魔鬼的門徒(TheDevil'sDisciple,一八九六~一八九七)、英雄與美人(CaesarandCleopatra,一八九九,電影中譯埃及艷后)、人與超人(ManandSuperman,一九○一~一九○三)、醫生的難題(TheDoctor'sDilemma,一九○六)、安卓克利斯與獅子(AndroclesandtheLion,一九一二)、賣花女(Pygmalion,一九一二;
一九五六年改編成窈窕淑女[MyFairLady],為最成功的歌舞劇和電影之一)、碎心屋(HeartbreakHouse,一九一七~一九一九)、聖女貞德(SaintJoan,一九二三)等。
他於一九二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成名,主要由於美國及歐洲大陸學者、演員與觀眾的熱情讚賞。
他非常熱衷於社會的改進,他說:「我寫戲是刻意希望全英國人能聽信我的主張。」
他是英國費辯社(FabianSociety)的主將之一,相信可以用漸進與和平的方法來推進社會主義。
在戲劇的創作上,他認為易卜生(Ibsen)的戲在藝術與教育價值上都超過莎士比亞的作品,例如莎劇中許多人物的死亡,缺乏必然性的要素,因此不會使觀眾產生震撼。
他又說,許多以前的好戲,只在將近結束時才有一點點討論(Discussions),所以不易給觀眾深刻的印象;
一齣好戲一開始即應有討論,然後再以整個情節來予以加強。
他是一個很積極的劇作家,希望他的劇作如果沒有人來搬上舞臺也有人來研讀,所以在戲中加上很多「舞臺說明」,並在許多劇本前寫了很長的導言(Prefaces),來申論他的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意見。
見圖1(蕭伯納像)評論家認為他有點像傳奇人物唐璜(DonJuan,曾在人與超人一劇中出現),但更像唐.吉訶德;
他是英國文學史上的「帝王與弄臣」。
他有語言方面的天才,富有機智與詭辯性(Paradoxical)的趣味;
在他的戲中時有長篇大論的臺詞。
就內容來說,他的作品多為對當時英國社會中某些習俗、婚姻、虛偽、政治、外交方面的攻擊。
雖然由於許多他攻擊的現象已經過去,現在他的作品已沒有像以前那樣受人熱愛,但是他在英國戲劇史上的地位,可能是莎士比亞後最重要的一人;
一方面是由於他對英國現代戲劇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一方面他成功的劇作中仍有許多值得欣賞的地方。
蕭氏於一九五○年十一月二日逝世,享年九十四。
(黃美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