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簡稱蘇聯U.S.S.R.orSovietUnion),橫跨歐洲的東北部和亞洲的北部,國土達二千二百四十萬二千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六分之一,為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二億六千二百四十四萬(西元一九七九年),次於中國和印度,居全世界第三位。
見圖1(蘇聯位置圖)蘇聯幅員雖廣,但地理區位欠佳—偏北,介於北緯三土五度至八十二度間,其中百分之七十五領土,位於北緯五十度至七十度間。
且大部分地區距海遙遠,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愈向東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大陸性愈強,氣溫和雨量的季節變化、空間差異皆大;
西伯利亞年溫差高達攝氏四十五至六十度。
冬季時,全境幾乎全在攝氏零度以下,尤以西伯利亞最酷寒;
北極海一帶冰封達十個月之久,維克霍揚克(Vekhoyansk)絕對低溫曾達攝氏零下六十八度。
雨量大都集中於夏季,唯高加索西南迎風山坡冬雨最豐,該地年雨量達一千公釐以上,而中亞內陸沙漠年雨量則在一百公釐以下。
地形結構以遼闊平緩的古老結晶岩層為主體,稱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地臺(Russo–SiberianPlatform)。
全境四分之三絕對高度在四百五十公尺以下,西、北部主屬古生代地層,多平原和低丘,並有冰河遺跡。
東、南部則多屬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以山地和高原分布最廣,勒那河以東至太平洋及中俄邊界一帶,皆為山巒重疊的廣大山區。
全國河流達一千五百條,約有六分之一可通航或浮木,水力資源頗豐,但由南向北注北極海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諸河,下游結冰期長達八、九個月,常造成中、上游氾濫。
不利航運。
主要水運為注黑海的聶伯河、頓河和汪裏海的窩瓦河(窩瓦河占內河運輸的三分之二貨物和二分之一旅客),彼此間藉人工運河相溝通,遂與波羅的海、白海、黑海和裏海發展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系。
蘇聯原為帝制國家,一九一七年曼諾夫王朝被推翻,一九一八年俄共成立俄羅新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RussianSovietFederativeSocialistRepublic,R.S.F.S.R.),復於一九二二至一九四○年先後籠絡十四個共和國,組成蘇聯(右表):見圖2名義上,蘇聯中央政府之下分為十五個加盟共和國(SovietSocialistRepublics)、二十個自治共和國(AutonomousRepublics)、八個自治省(AutonomousOblasts)和十個國家管區。
(NationalOkrugs),實為中央集權的聯邦。
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蘇維埃(SupremeSovietofU.S.S.R.)分兩院:一、聯邦蘇維埃(聯邦院):其代表為直接民選,每三十萬人推代表一人;
二、民族蘇維埃(民族院):亦由各加盟國直接民選代表組成,兩院代表聯席會議選主席團(Presidium),其主席為聯邦元首。
蘇聯一直採行一黨獨裁路線,俄共的核心組織—中央委員會之政治局掌握政治實權,最高行政機構—都長會議(CouncilsofMinistry)悉由其操縱,「黨總書記」乃「真正」國家首腦人物。
蘇聯民族頗複雜,達上百種,約分三大類:一、斯拉夫族:占全人口百分之七十四,主要為大俄羅斯人占百分之五十三,次為小俄羅斯人占百分之十七,餘為烏克蘭人占百分之七;
二、土耳族:占全人口百分之十三,分布於中亞;
三、其他:歐人占百分之七,烏拉人占百分之二等少數民族。
共信仰四十種不同的宗教,以正教和回教信徒比例最高。
雖號稱各民族享有自治、平等待遇,實則仍以大俄羅斯人占優勢,控制了全國政治和經濟實權。
現仍採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分為兩大類:一、國營經濟:主指土地、資源、工業、交通、金融和對外貿易等重要經濟項目,完全國有化;
二、合作經濟:限於農業、商業項目,採取集體農場和合作社之共有方式。
此制度實為剝削社會大眾,並造成共黨特權階級,嚴重地打擊大眾的向心力,發生工作意願降低和生產力衰退的現象。
為控制全聯邦及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計畫重重,完全遵照國家政策,缺乏彈性調整,供需分配失調,難以解決。
氣候限制耕地的擴展,已耕地約占可耕地三分之一,可耕地僅占國土十分之一,首要農業區,限於歐俄的草原帶和南部黑土帶,主要產物:小麥、黑麥、大麥、燕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子、亞麻和牛油皆居世界第一位。
農場經營分為二類:一、國營農場:約有二萬個,主要分布於亞俄新農墾區;
二、集體農場:有二萬六千六百個,主要分布於歐俄傳統農業區。
但農民平均勞動生產力僅及美國的七分之一,但農民以僅擁有百分之五面積的自留地,所生產值卻高占百分之三十。
天然資源頗豐富,國土三分之一為森林帶,其中四分之三屬軟木針葉林,木材產量居首。
主要礦產中:鐵礦(產於庫斯內次、克利福洛和烏拉山等地)、錳礦、水銀、白金及石油(產於西伯利亞、裏海旁)皆居全世界第一位,煤(產於頓內次、庫斯內次和加拉干達等地)、鎳、鉛、鋅、黃金、鑽石、銅礦和天然氣則皆居第二位。
主要工業中心亦為各地區的最大都市,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和金屬工業等為主體。
鐵路為最重要的運輸系統,總長十三萬九千八百公里(一九七八)貨運量高占國內運輸百分之六十,鐵軌為五尺之寬軌。
貫通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車城通海參威),全長六千五百六十公里,有支線聯絡中亞和裏海地區,現亦成為日本貨櫃貿易通往歐洲國家的要道。
蘇聯區域發展頗不均衡,人口主要集中於歐俄部分,雖推行有計畫的移民亞俄政策,但仍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聚集在核心三角區(CoreTriangular)—以東歐的波羅的海、黑海一帶為基準,向東延伸至伊爾庫次克,亦是蘇聯主要精華區,全部工業中心皆集中於此。
首都莫斯科,濱窩瓦河支流莫斯科瓦河,都會區人口達八百萬(一九七九),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莫斯科市區呈放射狀同心圓帶,市中心莫斯科廣場上的克里姆林宮,即蘇聯中央政府所在地。
(孟靜)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