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觱篥】 觱篥,為具有雙簧蘆哨吹嘴的管樂器,也有寫作篳篥的,一名悲篥,也名笳管,為羌胡龜茲樂所用之樂器,隋唐時已很普遍而受重視。
隋書音樂志中即提到篳篥、笳、桃皮篳篥。
唐德宗朝有尉遲青將軍,素善觱篥,曾吹銀字管,使河北第一高手王麻奴敬服。
由陳暘樂書,如觱篥以竹為管,以蘆為首,狀類胡笳而九竅,其聲悲慄,胡人吹之,以驚中國之馬。
宋代元會、乘輿、行幸時,皆有使用。
見圖1此種樂器,大者九孔。
名觱篥,小者六孔,名風管,宋教坊所用者,前七後二共九孔,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諧其聲。
現日本雅樂所用之觱篥亦為九孔,仍存唐宋遺制。
宋代觱篥有:漆觱篥、雙觱篥、銀字觱篥,及桃皮觱篥等多種。
其音量較笛尤大而特出,故又稱頭管。
後來明清音樂書中,均以單管、雙管、大管、小管等名之。
今廣東、福建等省,及國樂演奏中,多用單管,但在山東、河北等省,則多用較短之雙管,材料也有用紫檀木者。
今韓國所用之觱篥,其孔數與我國現用之管相同,即七前一後共八孔,但因其長短粗細之不同,而有三種型制:一、唐觱篥,即中國觱篥,較粗短,音域自C至g1。
二、鄉觱篥,即韓國觱篥,稍細長,音域自A至g1。
三、細觱篥,與鄉觱篥相似,惟管更細,只有大楷筆桿般粗,音也稍弱。
觱篥在今日、韓古樂中,仍占極重要之地位;
在我國傳統音樂中,也是不可缺少之管樂器。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