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滑氏曰:肺之原太淵至腎之原太谿,見《靈樞》第一篇。
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淵;
心之俞太陵;
肝之俞太衝;
脾之俞太白;
腎之俞太谿;
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
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
胃之俞陷谷,過於衝陽為原;
三焦之俞中渚,過於陽池為原,小腸之俞後谿,過於腕骨為原;
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
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腑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
或曰:《靈樞》以太陵為心之原,《難經》亦然,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針灸書,並以太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
按《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
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又第二篇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太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
(按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
)又《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 立已;
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注五臟俞惟有心包經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
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滑氏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系於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
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也,通行三氣。
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上達至於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
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
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之宜哉。
拔萃云:本經原穴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
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而內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
王海藏曰:假令針肝經病了,於本經原穴亦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
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
如余經有補瀉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凡此十二原,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
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