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0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回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11:3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回紇

 

回紇,漢初名烏揭,繼則名為丁零,後名高車(以車輪高大得名),又稱勒,訛為鐵勒。

 

南北朝時名曰袁紇。

 

隋則曰烏護,亦曰韋紇,又曰烏紇。

 

唐初稱為回紇。

 

德宗貞元元年(西元七八五年),始上表唐朝,請改為回鶻,取捷鷙猶鶻也。

 

此後唐代記載,官書多作回鶻,而民間著作,尚有沿用回紇者。

 

回紇初為鐵勒九姓之首部,而本部亦有九姓,故回鶻又稱九姓回鶻。

 

以部落渺小,俯仰依人。

 

初託高車,繼臣突厥,逐水草以遷徙,因氣候而轉移,初無所謂固定疆域也。

 

迨隋大業元年(六○五),回鶻始定居今外蒙古色稜格河上源一帶,自稱俟斤,以獨立部落出現。

 

至唐貞觀二年(六二八),回鶻與薛延陀聯軍,擊敗突厥,乃樹牙今外蒙土拉河上。

 

貞觀二十年,回鶻與唐夾擊薛延陀滅之,稱霸漠北,延陀故地,盡歸轄有,西至阿爾泰山,北至貝加爾湖,南過賀爾山抵黃河,東至呼倫貝爾。

 

永隆元年(六八○),突厥默啜方強,盡取塞外之地,回鶻率部徙甘、涼二州以避之。

 

天寶三年(七四四),回鶻可汗骨力裴羅興起,滅東突厥,破拔悉密,舊疆盡復,乃正式建牙今鄂爾渾河一帶,版圖遼闊,東西萬里,南北五六千里,允稱盛矣。

 

至子磨延啜立,時逢天寶之末,唐以文恬武戲,國力內虧,安祿山反於范陽,不久兩京陷落,明皇奔蜀,肅宗靈武即位,力謀恢復,乃卑詞厚幣,向回鶻請兵,並市馬以利誘之,和親以尊崇之,而卒得其力,收復舊京,此為吾國史上之特例也。

 

會昌年間,回鶻漸衰,為黠斯所破,族帳西遷,一支去蔥嶺西;

 

一支去西州(今吐魯番);

 

一支投甘州,而各以其地名焉。

 

五代史仍以回鶻、回紇兼稱。

 

遼史除回鶻外,又譯作「于骨里」、「于厥里」、「烏古」等名稱。

 

降及元代,譯名更多,黑韃事略作「烏鵒」,元朝祕史作「畏兀」,北使記作「瑰古」等。

 

明史作「畏兀兒」,清初「輝和爾」,民國始定稱「維吾爾」。

 

至於回鶻部族西遷後亦分派頗多,如宋史有回鶻、龜茲回鶻、于闐回鶻、黃頭回紇等。

 

回鶻、龜茲回鶻乃指西州回鶻而言;

 

于闐回鶻為西去蔥嶺回鶻後裔;

 

黃頭回紇又為甘州回鶻之餘部耳。

 

遼史上亦有回鶻、甘州回鶻、沙州回鶻、和州回鶻等。

 

此外,尚另有阿薩蘭回鶻者。

 

元代回紇、回鶻所指部族並不確定。

 

至於西方學者,譯回鶻(Uigurs)亦不一致,如東方學者阿薩木奈(J.S.Assemani)譯為Ighur與Iaghur,阿巴爾肥達(Abulfaradj)與哈巴又夫(BarHebraevs)譯為Ighur,勃拉奴喀劈尼(Pl.Carpini)譯為Huivrorom,盧布魯克(Rubruk)譯為Iurgues,海頓(Haidon)譯為Iogors。

 

居於青海柴達木盆地之黃頭固紇,喀劈尼譯為Sarigh-uigurs。

 

綜上所述,中西譯名儘管不同,而皆回鶻(Uigurs)一聲之轉也。

 

(李符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8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10:54 , Processed in 0.19727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