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園產品加工】 園產品加工範圍,可概括蔬菜、果樹、花卉及觀賞樹木四類,狹義僅指蔬果方面之加工。
蔬果加工,主要是將易腐敗的產品轉變成穩定形式,可全年貯藏,並能運到遠方市場,延長食品的可用期間,維持其營養與美味,除此外,加工可將蔬果改變成新鮮味美的形式,讓消費者更為方便,或者使生原料加工後,其利用價值更高。
一般引起食品毀壞的主因有:微生物的生長、酶的活性及化學變化等,以前者引起之損失為最大。
這些反應在水分含量高,適當的溫度與PH,及其它環境因子下,最易發生。
食品保存的基礎就建立在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上。
為了保存食物,食品加工有六種基本的方法:一、熱處理:熱處理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蛋白質變性,也就是說使微生物和其它酶的活性不活化。
有:一)殺菁(Blanching):蔬果在乾燥、冷藏或製罐之前,必須經過熱水或蒸氣處理,謂之殺菁。
殺菁的目的,依作物的後處理不同而定,比方說,運用於冷藏乾燥之前,目的在使酶不活化,因而可以減少在貯存時風味、顏色的改變。
若運用於製罐之先,則在使作物萎縮,減少組織內之空氣等,便於製罐。
(二)低溫殺菌(Pasteurization):此法在使食物中大部分有生長能力的微生物不活化,由於食物本身並非無菌,所以一定要和其它保存食物的技術一起聯用,如發酵,或高酸度的果汁等。
(三)滅茵(Sterilization):即環境中完全沒有活的或可萌發的微生物存在。
滅菌在理論上是使食物變成一個無菌狀態,但實際上,由於某些微生物及其孢子,具很高之耐熱性,很難真正達到無菌,所以一般所謂的滅菌,乃商業滅菌(CommercialSterilization)即使潛伏於食物中的微生物或孢子,無法於貯存的環境中生長,故而此種食品均處於無氧包裝的環境下,以抑制微生物及其孢子的活性,用於保持無氧狀態下的包裝有罐頭、玻璃罐、塑膠袋及鋁箔等。
以罐裝食品為例,蔬果裝罐後,經脫氣、密封、加熱殺菌等步驟製成罐頭,因密封而遮斷容器內外之空氣,防止細菌之侵入,經加熱殺滅罐內之微生物,再以脫氣提供一個無氧環境,以抑制耐高熱之微生物及其孢子的活性而達到防腐。
二、低溫處理:藉著溫度的降低,來抑制微生物生長,減緩化學反應及酶活動的速度。
有:(一)冷藏(Refrigeration):多用於食品的短期貯存。
蔬果一般的冷藏溫度約為華氏三十二度,溫度愈低,愈能抑制微生物之生長及呼吸作用,然有些產品如:香蕉、馬鈴薯、蕃茄、胡瓜等,於冰點溫度時,反因組織改變而不耐貯藏。
(二)冷凍(Freezing):冷凍多被視為一種長期的保存方法,微生物在低溫的冷凍食品中,不會繁殖,但微生物所產生的酶,在如此低溫下,仍可緩慢作用,是故尚需冷凍食品的包裝及貯存環境的相互配合,來達到長期保存的效果。
三、水分的排除: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需要足够的水分,藉著水分的排除,可阻礙微生物的生長,同時,也降低了酶的活性和化學反應。
有:(一)濃縮(Concentration):濃縮代表在重量及體積上的減少。
蔬果在做進一步乾燥時,先採濃縮手續,可使揮發性的香味保存較好,一般採用的濃縮方法有:1.冷凍與機械性分離,2.低溫真空蒸發,及3.高速高溫蒸發。
(二)乾燥(Dehydration):此法可能是最早的一種食品保存方法,藉著提供一個水含量極少的環境,以抑制微生物活動,但某些少數酶類,可能仍具活性,所以脫水前之殺菁手續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脫水方法有:隧道式乾燥法(TunnelDrying)、噴霧乾燥法(SprayDrying)、空氣乾燥法(AirDrying)和真空乾燥法(VacunmDrying)等,近幾年來,因冷凍乾燥法(FreezeDrying)的廣泛使用,使食品先處於冷凍狀態下,再行高度真空,以昇華組織內的水分,更提高了脫水產品的品質。
四、酸度控制:在酸度高的環境之下,微生物的生長受到了抑制,所以藉著酸的添加(如醋酸、檸檬酸等),或發酵作用所產生的乳酸,用來降低產品中的PH值,以達到保存的效果。
如蕃茄醬藉著醋的添加,酸黃瓜、酸泡菜藉著發酵生成之乳酸來達到防腐。
五、化學添加物:糖、鹽及醋為最常用且無毒性之防腐劑,糖濃度用量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可作永久防腐,如果凍、蜜餞等,並非因殺菌作用而係利用滲透壓原理。
而鹽則殺菌與滲透壓兩種作用俱全,濃度達百分之十五,即可防腐,醋中的醋酸具殺菌作用,百分之二即可防腐。
此外,苯甲酸鈉與亞硫酸亦被食品法所允許,惟應在產品之標誌上說明。
六、輻射(Irradi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新興的一種食品處理方法,以陰極射線、X光和γ射線照射食物,以增長其貯藏期間,但一般由於放射劑量高到足以殺菌時,可能食品本身的分子結構亦會有所改變,亦即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十分清楚,所以目前尚未普遍,但運用低劑量的γ射線照射馬鈴薯,以抑制發芽而延長貯存時間,則已確定是一安全無慮,且廣為使用的方法了。
(徐怡翔)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