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試驗研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9 14:5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試驗研究

 

臺灣農業的試驗研究,分別由農業試驗所,桃園、臺中、臺南、高雄、臺東及花蓮等六個改良場。

 

以及蠶業及茶葉改良場,糖業研究所及菸葉試驗所等機構分別辦理。

 

農業試驗所設農藝、園藝、攘化、植病、應動及農機六系,並在嘉義與鳳山各設分所,從事農作物品種改良、土壤肥料、病蟲害防治與農業機械改良等研究。

 

其研究範圍包括水稻、雜糧作物、特用作物、果樹、蔬菜、花卉等的品種改良,尤重視各種作物的病蟲害抵抗性之利用與品質之改善。

 

例如水稻的稻熱病、褐飛蝨;

 

花生、大豆的銹病;

 

柑桔、木瓜、豆類及蔬菜等的毒素病。

 

品質方面的改進,則有稻米的食味,甘藷的蛋白質與胡蘿蔔素的增加,玉米蛋白質中離胺酸含量的提高,花生、大豆的油分與蛋白質的改進。

 

利用植物組織培養方法,加速繁殖苗木,如蘭花及仙人掌;

 

另一方面以花藥培養改良水稻、蘆筍、甘藷等品種,以提高產量,並利用組織培養基礎,發展遺傳工程的研究。

 

雜種優勢的利用,則以育成高產之雜交水稻品種與單交種玉米;

 

利用種子替代薯塊生產馬鈴薯,以減少病害傳播;

 

利用雜交方法,組合高山梨品種的優良品質與平地橫山梨的耐熱性,使平地可生產高品質的梨。

 

應用遺傳方法育成全雌性的胡瓜,以增加產量。

 

選育耐熱性的青花菜與包心甘藍;

 

並發展各種夏季蔬菜,以補夏季蔬菜生產之不足。

 

發展新興的果樹品種,如荔枝、龍眼、獼猴桃、柿、檬果、葡萄、百香果、無子西瓜等。

 

能源作物的開發,尤重視澱粉作物,如甘藷,馬鈴薯、樹薯,以及其他可能的新作物之引進與利用。

 

生理方面,則有水稻的光合作用與同化物質的運轉與貯存、甘藷澱粉累積、大豆同化物質的積集、蓮霧等果樹產期調節,以改善品質並調節市場供需。

 

作物收穫後的貯藏以延長其鮮度,以調節供應時期,增加市場價值,如葡萄、檬果、木瓜,蘋果、柑桔、荔枝等。

 

土壤方面主要從事全省土壤調查。

 

土壤肥力研究以改善作物之肥培管理,以及水稻、雜糧作物及果樹、蔬菜等的營養研究;

 

植物固氮研究以減少氮肥的用量;

 

環境污染對作物的影響與其防止。

 

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則配合作物之改良,育成抗病品種,同時對這些病害也進行各種基礎的研究。

 

此外,尚有百香果及豆類的根腐病、水稻的紋枯病及白葉枯病等。

 

另一主要工作為菇類的研究,包括洋菇、鮑魚菇、金針菇、草菇、香茹等的菌種改良、繁殖,以及栽培方法的改善與菇類病蟲害的防治研究,這方面研究的結果,使本省成為洋菇出口最多國家之一。

 

應用動物研究,除對各種農用藥劑的殺蟲效果加以測定外,並利用生物防治、性費洛蒙、害蟲生長調節素及抗蟲育種等方法,發展害蟲綜合防治或管理。

 

生物防治以草莓的蟎類、柑桔的蚜蟲、蔬菜小菜蛾的寄生蜂利用為主。

 

近年稻米過剩,因此倉庫害蟲的防治亦正進行。

 

農藥方面則有害蟲抗藥性,以及蔬菜使用農藥後的殘毒與分解。

 

昆蟲分類與昆蟲相為重要的基本研究,目前收集的昆蟲標本在一百萬以上,為東南亞一個最好的昆蟲標本館,目前尚在繼續採集增加中。

 

農業機械研究,重視如何利用機械收穫,節省人工為目標工作。

 

包括甘藷一貫作業收穫機,利用水稻聯合收穫機收割高粱、亞麻,蔬菜移植機、洋菇堆肥上床機與藺草剖切機等地都有研究。

 

全省各區改良場,每場各設作物改良、作物環境及推廣三課,從事轄區內的品種改良,土壤肥料及病害蟲實際問題的試驗,並負責區內的推廣工作,為試驗研究與農民間的橋梁。

 

各區改良場,依分布地區不同,而試驗項目亦異。

 

桃園改良場以冬季裏的作物如油菜、蠶豆、甘藷、花生、蔬菜等作物為主;

 

臺中則以雜交高粱與水稻為主;

 

臺南則以旱作如向日葵、甘藷、花生、玉米、蘆筍等為主;

 

高雄則以水稻與大豆、紅豆為主;

 

臺東則以小米、甘藷、柑桔、鳳梨等為主;

 

花蓮則以玉米、花生、大豆、甘藷等作物為主。

 

茶葉改良場為一專業改良場。

 

內設茶作、製茶、機械及推廣四課,及林口、魚池及臺東三個分場,從事茶業的研究與改良,包括茶樹品種改良;

 

茶樹栽培法的改善包括機械化採收、施肥改進及育苗技術等;

 

茶葉包裝方法研究以改善茶葉之保鮮期間,其他尚有茶葉製造法的改進以及茶精製造研究等。

 

蠶業改良場設蠶種、栽桑、試驗、蠶絲加工及推廣等五課,並在全省分設五個工作站,從事推廣工作。

 

其研究包括蠶種改良,育成臺蠶六號;

 

桑樹品種改良,育成臺桑一至三號,產量較原品種提高一倍。

 

其他如蠶種製造、養蠶技術等的研究改進,均為其工作範圍。

 

本省農作物的研究除上述各種作物外,尚有甘蔗、菸草兩種,這兩種作物的研究,分別由糖業研究所與公賣局菸葉試驗所負責。

 

糖研所位於臺南,內設育種、農藝、植物營養、植物保護、製糖化學及副產品利用等六系,及三個改良場,分設於屏東、虎尾及新營。

 

研究目標在改良品種、提高甘蔗產量及製糖率、改進製糖披術及利用副產品;

 

品種改良方面頗有成就,先後育成五十個甘蔗新品種,目前栽培品種均由該所育成,這些品種適應地區不同,並具有抗露菌病、黑穗病、葉枯病等特性。

 

農藝方面則宿根甘蔗栽培方法研究成功,可縮短栽培期間為十二個月,目前則研究提高宿根甘蔗產量,並推行機耕節省勞工、開發地下水、蔗田雜草防治、鹽分地暗管排水等。

 

植物保護則除對甘蔗各種病蟲害研究其抵抗性,並應用藥劑防治病害,對鼠害防治研究亦極注重;

 

利用赤眼卵蜂防治蔗螟的生物防治研究及推行,極為成功。

 

植物營養則對施肥適期及有效方法,利用豬糞尿為蔗田肥料;

 

製糖技術改進使糖廠效率提高,品質改善,成本降低;

 

對於糖廠副產之糖蜜製作酒精、酵母等;

 

以及蔗渣作為紙板、紙漿等均為其重要研究項目。

 

菸葉試驗所位於臺中。

 

內設農藝、農化及病蟲害三系,研究菸草品種改良、土壤肥料及成分分析、病蟲害防治。

 

品種改良重視對各種病害的抵抗性,例如菸草嵌紋病、白粉病、立枯病以及胡瓜嵌紋柄等。

 

胡瓜嵌紋病新品種臺菸六號及七號,乃為全世界第一個育成的抗病品種,貢獻很大。

 

土壤肥料研究,則對三要素的用量,以及複合肥料的應用,及菸葉的成分與品質關係為主。

 

為改善省產菸葉品質,從事春菸品種、病蟲害等研究。

 

此外,烤菸方面則由過去的利用木柴,改進為自動化的推積烤菸法,既省成本又省勞力,使菸葉生產大為改革。

 

(萬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0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7 06:11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