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產品進口】 臺灣所需農產品,一部分由國外進口。
民國四十一年,進口總值僅六千餘萬美元,主要進口產品為小麥、棉花、羊毛、大豆、乳品與木材等,除小麥製粉、大豆榨油及乳品供食用外,其餘均為加工原料。
自此以後,農產品進口量值增加極緩,直到五十年代才超過十億美元,此後進口量值急速增加,至六十八年已達二十七億一千餘萬元,為四十一年時的四十倍,五十年代的二十五倍。
民國六十年代農產品進口量值的急速增加,主要是因進口大量雜糧,作為飼料,如玉米、大麥,小麥與大豆。
小麥自五十八年起,由過去的三十萬公噸,一躍而為五十至七十萬公噸,其後維持年進口量六、七十萬公噸。
玉米進口量自六十年前後開始超過五十萬公噸,其後急速增加,至六十九年已達二百六十萬公噸。
大豆在五十八年時亦僅五十萬公噸,六十七年已超過九十萬公噸,六十八年突破百萬公噸。
大麥進口數量雖不如上述三種什糧為多,但年進口量也在三十至四十萬公噸,而六十八年竟高達六十萬公噸,所以六十八年實為近年什糧進口數量最多的一年,四種什糧合計,進口數量達五百萬公噸之多,金額在八億七千餘萬元,幾占進口總額之三分之一,實為進口農產品之主要成分。
其次為木材六億七千餘萬美元,棉花三億美元,再次為乳品、羊毛、皮革、中藥材等各約六千餘萬至一億元不等。
菸葉進口數量最近亦大幅增加,六十八年已達八千餘萬元,由於國人趨向於消費高級香煙,進口菸葉恐仍將增加。
(萬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