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6 18:25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土地資源】
經濟學家門師費德(EdwinMansfield)氏,曾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資源有關之分配方法,在各種選擇用途中,使能滿足人類慾望之科學。
在產業革命以前,生產落後,人類慾望多受節制,革命以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科學進步、技術變革,帶來資源開發,農業、工業發展,促使世界經濟繁榮,尤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五十年代,科技更進入突破性之驚人發展;
如原子能之和平用途,耐隆與塔克隆(NylonandDcron)化纖等快速成長,民主國家無不舉國上下同心戮力以求經濟發展,俾促進經濟繁榮,改善人民福利,惟經濟繁榮固帶來人類幸福,但也伴隨而帶來人類嚴重災禍。
例如落後地區糧食資源之缺乏,引起世界上有兩億人口在死亡邊緣,四億人口營養不良,而經濟高峰工業國家,亦無法躍出經濟循環的軌道,正面臨著停滯膨脹(Stagflation)、能源恐慌(EnergyCrisis)、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降低失業(ReduceUnemplayment),和消除貧窮(EliminationofPoverty)種種經濟問題。
至於將來之自然資源分配問題(AllocationofNaturalResourcesforFuture),又將如何?
更為各國八十年代所迎接的挑戰。
一、釋名「土地」(Land)一詞之經濟概念,實與「自然資源」(NaturalResources)一詞作同意語。
在經濟辭書上解釋,土地並非通常主要生產因素,經濟財的名稱,其意義實遠較此為廣。
除包括地球表面之水土資源外,實則並含有一切附著於地球表面之每一資源,而有自然資源之原義,即含有能源(水、煤)、土壤肥力、其他(指金屬與非鐵金屬)礦藏、森林、魚類、野生動物等資源暨環境。
此種經濟術語既有如此廣大之範圈,而且內容類似,自不宜與言談間「土地」之通稱混淆。
故若干經濟學家亦予以「自然」(Nature)一詞取代「土地」。
用土地資源經濟學著書立說者,有美國巴羅威氏(RaleighBarlawe),該書初版時間為一九五八年,現已發刊三版。
據作者序文所述,土地資源經濟學一名,部分係因該書主要設計乃作為土地經濟學(LandEconomics)之一般教科書,部分係因著者希望加強土地資源之觀念,羅氏並經過嚴格考慮,如以不動產經濟學(RealEstateEconomics),或房地產(土地上之定著物)經濟學(TheEconomicsofRealProperty)名之亦可。
中華民國中國文化大學創立「土地資源系」,雖在該書問世後十年,然仍屬空前,未為過譽也。
二、沿革誠如巴羅威氏所謂,彼所設計者主要為土地經濟學,爰本而儘以資源觀念加強其土地經濟之重要性耳。
且根據書目所知,尚少用土地資源經濟學之名者,反之,自然資源經濟學所見皆是。
職此之故,吾人若作學術上之歷史敘述,當可遠溯土地經濟學之發軔。
土地經濟學亦與其他經濟學分科相同,其開端實晚。
美國係自依利(RichardT.Ely)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學開始研究地產(LandedProprety)學科後,至一八九二年,土地經濟學始被認可為專科學校之課程,而於一九一九至二○年在威斯康辛大學正式開課。
依利與魏兒旺兩氏,於一九四○年發刊土地經濟學第一版。
而書中對土地經濟學所下的定義為:「土地經濟學是一種科學,係以地球表面或空間而視為財產或其他制度條件之情況下,研究其利用,包括物主享有之地面、地下,或空間的自然能及生產力之使用產權。」
又根據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威斯康辛大學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自然資源管理學部所列各系中,即有資源經濟系(Dept.ofResourceEconomics)設立。
其定義為:「資源經濟學是一種社會科學,乃應用經濟分析工具於資源利用問題,而特別注重土地利用計畫與管理,水資源管理、森林管理,野生動物與漁業管理,遊樂資源、廢物和殘破堆積物等管理,以及都市化程序等。」
我國乃一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對自然資源之開發、保育與利用,均有輝煌成就,夏代大禹治水,由防堵改為疏導,治水成功,對水資源開發有莫大之頁獻,為時約在紀元前二二○九年;
春秋齊宰相管仲開發漁鹽資源,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大為孔聖所讚譽,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足見開發資源與富國強兵、抵抗侵略之關係何等重要。
戰國時代秦人李冰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之事蹟,至今猶為中外專家所讚歎。
而孟子有關資源管理保育政策之教諭所云:「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此即國父民生主義經濟學真理淵源之所在也。
此外,有關水資源之開發,最早有秦漢時代所建之靈渠,在今寧夏省靈武縣,即俗稱之秦渠,與漢延(漠渠)、唐徠(唐渠)、惠農渠等同為灌溉水資源利用之河套四大渠道。
隋代大運河之建築,實可與長城建築媲美。
對於當時南糧北濟水資源在交通上之貢獻,何止倍蓗。
其在運輸上之貢獻鉅大,實嘆為觀止。
後因年久淤塞不能暢通,元、明及清各代均先後有疏濬之舉,使其暢通受益。
由於作者讀史有限,對先賢遠祖能源之開發,如隧人氏之用火,自流井之天然氣,神農氏之藥用植物鑑別暨拓展先民糧食資源,嫘祖之發明天然絲衣料,銅、鐵、礦藏、陶、竹木造紙及火藥資源利用等均從略,深引為撼。
至有關先賢資源開發利用之著作有四書,漢書食貨志,後漢張機、華陀著神農本草經,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後魏孫氏著、賈思勰撰齊民要術,明徐光啟著農政全書,李積著農桑通考,宋應星著天工開物等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尤為全國性的資源開發利用完備之藍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我國政府當局在軍事委員會之下,設有龐大之資源委員會之機構,從事國防與資源之研究設計與開發,與日本軍部之小濱資源局相抗衡。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曉?
先生即為當年該委員會史地組少將專門委員主持人,其主要任務乃從事我國大西北資源之研究,惜經濟部遷臺後,未聞資源委員會之歸宿,而土地經濟學家潘廉方十餘年前之建議創設土地資源系,實具慧眼也。
三、體系土地經濟學,乃政治經濟學之獨立分科。
土地或自然資源經濟學,時至今日,或已逐漸分野亦未可知,但其隸屬仍為政治經濟學分科,乃一應用經濟學,無容置疑。
至此一獨立分科是否完備,當視所建立之體系良窳以為斷。
德國學者勞爾(E.Laur)教授曾謂:「各種科學其基礎均含有優良之體系,術語之區分,嚴謹之思維,理智地應用,以及研究方法等。」
茲不揣陋,試擬土地或自然資源經濟體系於下:(一)土地或自然資源經濟之哲學:1.本體或存在論,2.文化哲學,3.倫理學。
(二)背景學:1.資源經濟史,2.資源經濟地理。
(三)研究工具學:1.調查,2.統計及數理分析,3.會計學─理論成本與決策。
4.簿記學,5.經濟分析,6.研究方法。
(四)綜合研究:1.私經濟學:(1)自然資源經濟學,(2)農業概論,(3)農業經濟學,(4)農場管理學,(5)企業管理。
2.公經濟學:(1)土地或自然資源政策,(2)環境政策或保護,(3)環境改進決策,(4)賦稅,(5)省(市)縣市及都市計畫,(6)國家及區域資源利用計畫,(7)社區發展,(8)國家公園之規畫與管理。
3.社會方面:(1)環境品質之改善,(2)遊樂資源之設計與開發。
4.政治方面:(1)土地法,(2)土地登記,(3)土地行政,(4)土地改革,(5)環境污染之立法。
(五)分項研究:1.資源方面:(1)土地經濟,(2)土地資源學,(3)水資源學,(4)森林資源學,(5)漁業或海洋資源學,(6)畜牧地資源學。
2.開發設計力面:(1)農地及市地開發,(2)農地、市地重畫,(3)遊樂區開發與設計。
3.經營或管理方面:(1)土地利用,(2)水土保持,(3)集水區經營,(4)旅遊業經營。
4.其他方面:(1)不動產或士地金融,(2)土地估價,(3)地價與地稅,(4)農產運銷。
(六)基礎經濟學及專門問題:1.基礎經濟學:(1)經濟學大綱,(2)個體經濟學,(3)總體經濟學,(4)數理經濟學,(5)計量經濟學,(6)生產經濟學,(7)經濟發展理論。
2.專門問題:(1)新能源商品供應之展望,(2)空氣、噪音污染之測度與管理,(3)水質、土壤污染之鑑定與處理,(4)其他。
四、展望由於自然資源日漸稀少,未來所面臨之能源恐慌、環境污染、停滯膨脹,以及人口壓力所引起之消除失業與貧窮等嚴重經濟問題之挑戰。
我政府當局對此問題,自有妥善的因應措施。
有關資源經濟教育發展方面,資源經濟系除力求充實教學研究陣容外,亦應引進觀測設計新技術,使急迫需要之資源保育開發利用之管理人才的訓練工作,順利開展,將來畢業學生,不但學有專長,足以承擔政府今後各階層行政管理基層服務,即私人資源廠商、技術顧問公司團體、不動產金融機關、信託金融公司等之設計與經理人員職務均可就業。
(陸年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6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