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魏良輔】 魏良輔,明嘉靖人,生卒年已不可考,一般資料記述良輔為崑山人,但亦有謂良輔為江西新建人而移居太倉者,尚有謂良輔與伯龍同邑者。
明人許宇於天啟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刊行詞林逸響,在卷前有序一則:「按元魏良輔,崑山州人。
瞽而慧,以師曠自期。
先為絲竹之音,巧絕一世,既則定曲腔點板,發古人未有之心思,海內宗之。
度曲必稱崑腔者,不忘其自始也。
相傳有曲律,吳人咸誦習焉。
如海鹽、弋陽、四平,皆奴隸矣。」
此外,余懷寫寄暢園聞歌記,亦對魏良輔之水磨調有所記載:「良輔初習北音,絀於北人王友山,退而縷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
當是時南曲卒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
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恆以深邈助其淒淚。
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目以為不及也,而同時婁東人張少泉、海虞人周夢山競相附合。」
盧前在所著明清戲曲史提到:「歌曲之法,入明已亡,幸有崑腔,使元賢之曲不隨樂譜以廢;
魏、梁之功,誠不可沒。」
魏即指魏良輔,而梁是梁辰魚,字伯龍,號少伯,為崑腔戲曲權威,其代表作即浣沙記。
清代徐大樁對崑曲源流的評述有:「崑腔,南北曲之所由來也,從古樂而變新聲也。」
魏良輔除作曲外,尚有曲律一文存世,共十八則,對聲樂、欣賞、伴奏等分別擬出要則,其重點如下:一、擇具最難,聲色豈能兼備?
但得沙喉響潤,發於丹田者,自能耐久。
若發口拗劣,尖麤沈鬱,自非質料,勿枉費力。
二、初學先從引發其聲響,次辨別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調,不可混雜強記,以亂規格。
三、五音以四聲為主,四聲不得其宜,則五音廢矣。
四、生曲貴虛心玩味,如長腔要圓活流動,不可太長;
短腔要簡徑找絕,不可太短。
五、拍,迺曲之餘,全在板眼分明。
六、曲需要唱出各樣曲名理趣,宋元人自有體式。
七、雙疊字,上兩字,接上腔,下兩字,稍離下腔。
八、清唱,俗語謂之「冷板」,不比戲場藉鑼鼓之勢,全要閒雅整肅,清俊溫潤。
九、琵琶記,迺高則誠所作,雖出於拜月亭之後,然自為曲祖,…不宜取便苟且。
十、北曲以遒勁為主,南曲以婉轉為主,各有不同。
十一、北曲與南曲,大相懸絕,有磨調、絃索調之分。
十二、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
十三、曲有兩不雜:南曲不可雜北腔;
北曲不可雜南字。
十四、曲有五不可:不可高,不可低,不可重,不可輕,不可自做主張。
十五、曲有五難:開口難,出字難,過腔難,低難,轉收入鼻音難。
十六、曲有兩不辨:不知音者,不可與之辨;
不好者,不可與之辨。
十七、聽曲不可喧嘩,聽其吐字、板眼、過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
十八、絲竹、管絃,與人聲本自諧合,故其音律自有正調,…。
(鄧昌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588 |